2008年11月22日星期六

《蕾切尔的婚礼》: 迷失, 救赎与找寻

虽然离影片上映还有6个月,但是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天使与魔鬼》先行海报就已经张贴出来了。奇妙的是,这张海报从左看是魔鬼,从右看是天使,与电影主题默契十足。

Rachel Getting Married 《蕾切尔的婚礼》

11/14/08 Friday 12:50PM
上座率:7.2727% (共55席座位,观众4名)

Trailers 预告片
(由于只有4名观众,因此都没反应)

Inkheart 墨水心
Four Christmases 四个圣诞
Marley & Me 马琳与我
The Class
Synecdoche, New York 纽约剧中剧

My Rating: B+

(注:此文涉及部分剧透)
不 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英国的黑色幽默电影——《葬礼上的死亡》(Death at a Funeral),讲述父亲过世后,一大家人(包括亲戚朋友)怀着不同的心境参加葬礼,却在碰面中爆发出一连串始料不及的糗事,将葬礼搅得鸡飞狗跳。 Well,我对《蕾切尔的婚礼》的第一感觉,就是它很像《葬礼上的死亡》,但最大的不同就是,本应该热闹非凡、欢声笑语的婚礼,因为一个少女的造访,使这 个家庭喜宴演化成一个异常严肃的事件。而这两部电影,我都很喜欢。

《蕾切尔的婚礼》的危机源头,是 从戒毒所出来的女子Kym(安妮·海瑟薇 Anne Hathaway饰)赶回家参加姐姐蕾切尔的婚礼。围绕Kym在家里度过的几天“婚礼时光”,导演通过聚焦于她,浓缩了一出心理层面的三部曲——“迷失 ”、“救赎”以及“找寻”。在不时爆发的争吵与不断引生的戏剧冲突中,这三个渐变的心理状态踩着属于自己旋律的脚印,交替着时间的推进,缓缓烘托出整部电 影的主题来。

迷失

影 片并没有直接表现Kym的这个心理,事实上,Kym的迷失并不是在当下,而是由多年前的一次巨大事故引发。编剧没有在影片开始就为观众铺陈开这段记忆,而 是在婚礼前藉由Kym参加的戒毒讲谈会点开,个人认为这样做很巧妙,不仅不会给观者留下突兀的感觉,而且在往后的再次提起中,也能很自然的引起Kym强烈 的感情迸发。

也许这个精神层面占据电影的时间并不长,但并不是说这段过往的经历不重要。非但如此, 它不但很好地说明了Kym为什么会出现在戒毒所里,而且对她直白坦率的行为也有较为恰当的解释。概括一下说,这个烟不离手的女孩是属于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 的类型──可能有人不喜欢这么“爽朗”的女生,因为她的话往往不中听,甚至一语中的刺中痛处,但是起码她很诚实,不会在暗地里搞一些真正伤人的事情,所以 我还蛮喜欢Kym的。

救赎

这应该是Kym最自我的心理状态。我们仅能从Kym的行为里略微摸索,惟一能够参考的就是她在戒毒讲谈会上的一段话。

在 进了戒毒所之后,Kym慢慢地进入到这个阶段。对于自己所犯下的罪,她尝试不消极的对待,也能开始慢慢正视。从她参加戒毒讲谈会中的演讲中,她说她已经有 9个月不吸毒了,说明她已经离“迷失”的阶段越来越远,但是迷茫仍在?──那是肯定的,心理的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人能为自己的心划上分界 线:从今晚12点整开始,我便是一个不再相信爱情的人?不,就连James Bond都在《量子危机》中告诉你那是不可能的,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那到底Kym是怎样进行自我赎罪的呢?讲谈会上,她在众多陌生人面前,第一次说出自己的感受:“……对于自己所酿成的错误,我从未希望得到原谅,也不能得到原谅。但是我希望我能带着这个错误,好好地生活下去……”

度过了自责的迷惘时期,Kym把自己从堕落边缘拽了回来。就像前面所说,也许她仍然自责,甚至在以后的生活当中还将会避免不了受到良心的谴责,但这种心理已经不再是她精神的主导。

同样的,导演也没有安排这个从“迷失”到“救赎”状态的描述,影片最初的最初,Kym就已经踏着“救赎”的华尔兹开始起舞,电影着重展现的,是她“找寻”的过程。

找寻

找 寻的开始,是Kym踏进家门的那一刻。当她发现众多陌生人冷漠异样的眼光,她感到浑身不自在。她不明白姐姐蕾切尔(Rosemarie DeWitt饰)对她显现的热情与冷漠,更不能理解蕾切尔把伴娘的身份给了艾玛;几乎所有人都戴有色眼镜看她,甚至自己的亲生母亲都更爱姐姐更多,Kym 能感觉到自己与母亲间无形的隔阂。明明是大家庭的一员,却被迫以旁观者的角色存在,这也是Kym强烈的希望找回自己在家里乃至社会中位置的原因吧。

再 次来到Kym参加的戒毒讲谈会上,Kym终于对陌生人(甚至不是自己亲人)讲述了她埋藏心底很久的感受(她一向坦率),说明她已经进入了逐渐迈向找寻个人 定位的新阶段。她希望讲谈会上的大众能接受她,也希望以此让自己信服她的家庭也会接受她。婚前的晚会上,各方亲戚朋友都对新人表达着甜蜜诚挚的祝愿,然 而,就像一段美妙的交响乐当中一个不和谐的小音符,Kym也表达了来自她心里最真实的祝愿——以及她愧疚的歉意。

我 认为这不和谐的“祝愿”乃是全片中表现Kym心理过程最重要的一个事件,甚至强于之后Kym发生的车祸。首先,她对她长久以来造成的错误表示歉意,暗示了 她的心理层面已处于自我救赎的末期,她能正确的看待自己;其次,也是最主要的,她的行为可以看成是渴望得到大家认同的一种尝试。我们知道她性格直白,也许 这也是她所想出的最直接的方法。只是,她的坦率并没有得到大家的正面答案,相反,姐姐蕾切尔还因此与Kym争吵起来。

婚 礼前的最后盛大活动再次由于Kym的好意搞得不欢而散。对Kym来说她不仅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与原谅,更为痛苦的是令她想起了多年前的事故。感情的强烈冲 撞,也是前面有提到过的Kym痛苦的宣泄,直接将剧情推向了高潮。不过实际上,宣泄归宣泄,这也是Kym追寻认同感的一种极端表现。

婚 礼结束,Kym在参加姐姐婚礼这段时期成长了许多,虽然十分艰辛,充满苦痛。我记得影片上映前曾经放出一个片段,其实那个片段就是影片最开始的地方,戒毒 所的Rose真诚的对Kym说:“祝你好运!”,然而Kym一副不理不睬、感觉古怪的表情;而到了故事的最后,Kym非常真挚的拥抱Rose。很简单的一 个小细节,导演透过这个对比将电影的主题做了成功的收尾。当演职人员名单开始出现的时候,姐姐蕾切尔坐在门廊前面,一个人注视着远处的婚礼工作人员,她心 里一定想的是:“我接受你的道歉,Kym!”

此片的导演是曾执导过我非常喜欢的两部电影《沉默的羔羊》和《费城故事》的Jonathan Demme,此前他集中精力拍了很多纪录片。《蕾切尔的婚礼》是一部很严肃很真实的故事电影,导演甚至采用了类似DV的追踪拍摄手法,当然好处是使影片更 显真实,但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习惯。而使影片更加真实的是,本片的配音全部是由新娘蕾切尔和新郎雪梨(Sidney)邀请的婚礼乐队在故事中现场完成的。

一 部故事真实,情感丰富的独立电影,吸引观众的砝码必然是绝妙的情节以及出色的演技。而我认为此片两者兼顾,而且相辅相成。就情节来说,编剧给了这个故事非 常朴实真诚的外衣,一切事情的发生都非常自然,导演也非常谨慎地处理各方面的感情:母女之间,父亲与女儿们之间,姐妹之间,甚至那似是非是的爱情。尤其是 Kym与新郎好友的感情,没有花大力气来描述,而是将重点集中在Kym与家庭关系的渲染上,也避免了喧宾夺主的尴尬。

本片最大的赞誉应该来自安妮·海瑟薇突破性的演技吧。同时,作为姐姐的演员Rosemarie DeWitt的表现也可圈可点,特别是对妹妹Kym情感的收放表现的非常自然。因为前半段姐姐蕾切尔的戏份蛮多,我甚至在想不会就这么压过安妮·海瑟薇了 吧,然而安妮绝并不是省油的灯(本来她也就是一个特别勤奋向上的演员)。在本片中,她的表现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任何角色,仿佛是另外一个人;而她饰演的 Kym非常有说服力,存在感非常强。甚至从说话的语气中都能感觉出来。在感情爆发的时候,安妮也很小心的控制住自己的气息,没有表现得夸张不真实,而是拿 捏得当。她的这次演出我尤其满意,希望能拿到一次属于她得奥斯卡提名吧,虽然要拿奖也许还得历练几年。(今年我觉得是Kate Winslet年。)

最 后也得说说我对这部电影稍不满意的地方。开始DV拍摄手法的运用让我稍稍不习惯;其次在电影的剪辑上,感觉跳度比较大──往往是这个故事“貌似”还没有讲 完,下一帧就已经是下午或者第二天了,缺少一个催化剂作用的串接事件或者一个象征性的过度切换;然后人物略显繁多,花了一些笔墨讲述了无关主题人物的杂烩 故事。另外本来这个大家庭是一个多民族不同文化的大集合,也许象征了美国的多文化特点,但是导演没有好好利用起来。

总的来说,我对《蕾切尔的婚礼》很满意。

《马达加斯加2》:走出纽约,非洲往事

就像过六一儿童节一般,本周的电影院被调皮的小朋友占据了。

我周六去看的这部电影,经历了这几个月来看电影的最长人次购票队伍(这点从票房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出来)。周围挤满了带着孩子的父母,而我站在他们之间不大不小,觉得有点尴尬。于是买好票我就匆匆钻进了电影院,再一次忘了拿《澳大利亚》的海报和《米尔克》的卡片(nliye注:这死孩子其实是故意没拿MILK卡片的)。等我看完电影杀回来时,都已经没有了……遗憾。

电 影院渐入圣诞市场佳境,大型纸板海报也开始多起来。新添置的有报纸头版式的《模范贱友 Role Models》(我也很想看),也有传统平面型的新007丹尼尔-克雷格主演的《反抗 Defiance》,还有明年主攻情人节档期的购物袋式广告(见下图)——《一个购物狂的自白 Confession of a Shopaholic》。

Madagascar: Escape 2 Africa 《马达加斯加2: 迷失非洲》

11/08/08 Saturday 01:50pm
上座率:55% (共256席座位)

Trailers 预告片

Hotel For Dogs 狗狗旅馆:不论男女老少,都没有反应。
Bedtime Stories 睡前故事:除了小孩,其余人(包括我)都有笑出声来。
The Pink Panther 2 粉红豹2:成年人笑得很开心,小孩大概还看不懂吧。
Monsters vs. Aliens 怪兽大战外星人:笑声不算很大,不过观众至少还是有反应。

My Rating:B

这 部影片的第一个笑点是从“DreamWorks”的logo开始的,我没有看过第一部《马达加斯加》,不知道那部在这个地方有没有“做手脚”。本来梦工厂 的主题音乐挺舒缓,我还想趁机调整调整,没想到音乐一个急停,那个坐在月亮上钓鱼的小男孩被“四个身影”猛然一击,拖走了。

影片从我们的主角“纽约之王”亚历克斯小时候开始讲起,他怎样意外的来到纽约(然后应该是第一部的内容);接下来他和他的伙伴们乘坐“四人帮”的飞机坠落到长颈鹿麦尔曼认为有40%可能是圣地亚哥(美国加州一城市)的非洲,开始了他们的新旅程。

亚历克斯在非洲找到了他的家人,可是梳着“帅气”发型的狮子Makunga(“30 Rock”当红男主角Alec Baldwin配音)一心想要篡夺亚历克斯爸爸Zuba(Bernie Mac配音)的王位。坏人Makunga略施伎俩,踢走了Zuba,而亚历克斯面对的不光是要帮助父亲拿回王位,更重要的是要向他展现出他是一只合格的狮 子。

斑马马蒂也陷入一场危机之中:他一直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直到他找到了非洲斑马群落,才发现自己除了“纽约客”这个头衔,与别的斑马并无二致。更严重的是,好朋友亚历克斯竟然也分辨不出他与其他斑马的区别,从而引发了双方矛盾,互不搭理。

长颈鹿麦尔曼一方面怀疑自己的生命苦短,另一方面仍然为该不该向河马格洛利亚表白而苦恼。知道什么是火上浇油吗?那就是格洛利亚在非洲找到了心仪并随之与 其坠入爱河的大河马Moto Moto(Will I Am配音)!直到干旱来临,古怪的Julien(萨莎-拜伦-科恩配音,我实在不知道他是什么动物,抱歉)借机想出了某个古怪荒谬的方法,才让长颈鹿和河 马之间的爱情之门逐渐打开。

当然,我们怎么能忘了最出众的“四人帮”呢!这支企鹅小分队在本集之中虽然不算特别张狂特别搞笑,但仍然十足抢戏,绝对是最佳的喜剧组合,更不用提他们“ 企鹅一出,谁与争锋”的架势~~ 说到这就得念叨念叨电影里戏份不少且雷人的老太婆。这个走路蹒跚迈着小碎步,靠假牙吃饭的老人家,动起武来简直容光焕发青春永驻,乍一看还以为是霹雳娇 娃,连亚历克斯也怕她三分。而亚历克斯不但与她在纽约巷战,到了非洲也未能逃脱其魔爪……此时配乐很滑稽的使用了《黄金三镖客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的经典一段,实在太搞,一下我就乐翻了。不过再凶悍的老太太遇见“会飞的企鹅”,也就高下立现。只需一招,“霹雳娇娃”就被扔飞老远。

众所周知,梦工厂在剧情创作和故事的讲述上总与迪士尼-皮克斯有一定差距,此剧也不例外。除了剧情较为单薄,发展也稍显平淡。总体上观众笑声不是很多,特别是小朋友们几乎没有笑过,也许梦工厂该好好思索下问题出在哪。

创 作了成功的《功夫熊猫》,Hans Zimmer再次为梦工厂谱写乐曲。虽然这次原声专辑并不完全是他一手抄办,但是经典的汉斯式曲风仍然能唤起观众的情绪。来到非洲,自然曲子里洋溢着非洲 音乐元素;一袭土著语言的唱腔让人领略到这片自然广阔之地的热情与美丽。另外原声对多部电影配乐的致敬,也使观众(特别是老影迷)对它的印象连连加分。 Moto Moto的配音者为原声贡献也颇大,他为电影写了几首素质不错的歌曲。想必大家最熟悉的都是“I Like To Move Move It”,你也想摇摇屁股么?

影片结束,漆黑的银幕上出现了一行白色的文字:“谨以此片献给 Bernie Mac,是他带给我们无尽的欢声与笑语。”这是伯尼-麦克最后一部动画配音作品,本周上映的另外一部电影《灵魂歌手 Soul Men》则是他倒数第二部真人表演的电影。R.I.P.,Bernie Mac。

总结,《马达加斯 加2》也许算不上精彩,但还算好看。下周我才有机会去看国内大部分影迷早已观摩了的新007,虽然因为大家都已看过我就不打算写了,但是《终结者4》的剧 场预告片我将在下周观看的另一部电影观后感中写出来。是哪部?呵呵,先卖一个小关子,是我一直想看的,终于得以在这里的电影院上映了。



《情色自拍》: 小电影拍出大感情

看电影的这天正好是万圣节,所以那个mall里异常热闹。蝙蝠侠,蜘蛛侠,漂亮的女巫,可爱的仙女在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孩子们也乐此不疲的在 每一家商店门口重复已经说过N遍的“trick or treat~”。当然店家们也早已准备好了送给小朋友们的礼物,别家送的什么我记不清了……但苹果送的那个蓝色水壶还历历在目,上面那个被咬过一口的苹果 太熠熠生辉啦。

来到影院门口,发现本周免费赠送的电影周边有:《玛丽与我》海报一款,《澳大利亚》海报一款,《米克传》卡片一套四张。可由于我注意力不在这上面,最后居然忘了拿《澳大利亚》海报 &《米克传》卡片,希望下次去时还有,祈祷!

Zack and Miri make a porno 《情色自拍 / 扎克&米莉拍XX片》

10/31/08 Friday 02:05pm
上座率:10% (共256个座位)

Trailers 片前预告

Yes Man 《应声虫》:有一个场景有笑声。
Bride Wars 《新娘大战》:观众无反应。
Confessions of a Shopaholic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观众无反应。
My Bloody Valentine 3D 《恐怖情人节3D》:继续沉默。
Soul Men 《灵魂歌手》:有一个老兄笑得欢天喜地的,还一个人不停鼓掌。

My Rating:B-

一部大众主流的喜剧能打着“色情”的旗号在电影院上映,一定有它独到的地方,至少我是这么理解的。于是我迫切希望此片在原创剧本上下足功夫,至少要有新颖的地方。那么到底这部电影表现的怎样呢?

总的说来,这是一部蕴含温情(导演凯文-史密斯语)的贾德-阿帕图式喜剧。我们可以将之分成两个部分来看。影片前半部分十分搞笑,不停歇的荤桥 段,大胆而且富有激情,你想要看的什么都有了。(是的,你想看的什么都有!哈哈。)甚至塞斯-罗根(Seth Rogen)也倾情奉献他无比丰满的大屁股(最近上脱口秀,他倒是瘦身成功,据称是为了新片)!影片后半段,情节逐渐流露出小小的感情(这也是凯文-史密 斯说本片可以看做浪漫爱情喜剧的原因),可是,真情流露的开始也正是本片落入俗套的发令枪。原本笑料连连的电影,就好像是被一刀从中斩断一样,以至于后面 很长一段时间里观众都再也没有笑声!若是只从后面开始看,说不定还以为本片是一出平平淡淡的浪漫爱情片呢。

首先从精彩的前半段说起吧。为了满足读者们的好奇,首先特别说明本片裸露画面很多。继《忘记莎拉-马歇尔》里有男演员正面全裸之后,本片也不甘示弱的安排了一个一丝不挂的男人,而前者好像还没有女性全裸的画面吧,所以本片就要更甚一筹了。

本 片笑点的恶俗是不言而喻的,从片名也能够看出来。与同是塞斯-罗根剧本制片表演的《超级坏》不同的是(虽然两部都是笑点低俗的喜剧),《超级坏》还是要更 智慧一点。而看本片呢,你都不用带脑子去电影院,或者你把脑袋放在卖爆米花的mm旁边和她吹牛,然后身体进影厅看电影,我都保证你的身体也会笑得颤抖起 来。

然后我们先不说主角,说说客串的两个明星。一个是“苹果男”(因在苹果公司的广告片中扮演“苹果电脑”而获此名)贾斯汀-朗(Justin Long),另一个是新超人布兰登-罗斯(Brandon Routh)。他们仅仅在Zack和Miri的高中同学聚会上出场不过10分钟,但却是非常抢眼。一是他们身份比较搞笑,戏里面贾斯汀-朗的角色名字叫 Brandon,而Brandon Routh的名字是Bobby Long(发现什么了吗?),更劲爆的是他们是情侣!这也害得从中学开始就暗恋Bobby Long的Miri备受打击。而在舞会现场他们的对话也是先让人冷汗狂降然后狂笑不止。小提一下,苹果男没有辜负广大苹果粉丝的期望,他坚定的使用着苹果 的产品——iPhone 3G。

再来看看主角和他们的戏班子吧。Zack和Miri其实是室友,也 是相当好的朋友。由于没有付清房租水电,不得不想办法赚钱养活自己,于是他们想到了拍XX片赚大钱。Zack拉上一同在咖啡店打工的小黑哥(此人的老婆极 其搞笑),然后到处招兵买马,经过几轮海选,终于得到他们想要的人才。

有了演员班子,总的有个导演啊,于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导演。有了导演拍电影总的有个响亮的名字啊。于是他们左想右想,精挑细选,最后挑选出《Star Whores 星球战荡妇》(之于《Star Wars》)。结果在淫荡猥琐的宣传照之后并没有得以开拍。大家伙正在失意时,Zack迸发出一个新的想法:《Swallow My Cockaccino 吞下我的XXX》。根据影片剧本(其实压根就没有剧情嘛)要求,Zack和Miri要演绎一场激情火爆的“缠绵”戏,本来他们保证不把感情带入其中,可是 他们真能做到吗?……然后温情的故事就开始了,一切变得那么俗套。

不过我觉得电影(指真实的电影,非戏中那部“电影”)的选角还是蛮对的。塞斯-罗根不用说俨然一副R级喜剧的模样,而现实中的伊丽莎白-班克斯(Miri 的饰演者)也是非常活泼的一个人,还比较符合剧中开放加放荡这个性格(Miri曾直白的给超人说:不要感谢我,上我!)。只是在剧中显得有点老,其实还是 很漂亮的。

凯文-史密斯说这次他要电影的原声音乐“回到70年代”,所以剧中的歌曲都是70年代的。年代虽然久远,但是缺少了份当代歌曲腻得发晕的流行味,也使电影最后温情得一笔显得比较淳朴,虽然我并不喜欢那个俗落的结尾。

要是影片分上下两部,我会给前半部分更高的评价,至于后半部分,我确实觉得是个败笔。

另外本来计划要看《Changeling 换子疑云》的,但是后来也因为那个“不可抗拒的事务”错过了,希望还有机会能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