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2日星期六

《蕾切尔的婚礼》: 迷失, 救赎与找寻

虽然离影片上映还有6个月,但是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天使与魔鬼》先行海报就已经张贴出来了。奇妙的是,这张海报从左看是魔鬼,从右看是天使,与电影主题默契十足。

Rachel Getting Married 《蕾切尔的婚礼》

11/14/08 Friday 12:50PM
上座率:7.2727% (共55席座位,观众4名)

Trailers 预告片
(由于只有4名观众,因此都没反应)

Inkheart 墨水心
Four Christmases 四个圣诞
Marley & Me 马琳与我
The Class
Synecdoche, New York 纽约剧中剧

My Rating: B+

(注:此文涉及部分剧透)
不 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英国的黑色幽默电影——《葬礼上的死亡》(Death at a Funeral),讲述父亲过世后,一大家人(包括亲戚朋友)怀着不同的心境参加葬礼,却在碰面中爆发出一连串始料不及的糗事,将葬礼搅得鸡飞狗跳。 Well,我对《蕾切尔的婚礼》的第一感觉,就是它很像《葬礼上的死亡》,但最大的不同就是,本应该热闹非凡、欢声笑语的婚礼,因为一个少女的造访,使这 个家庭喜宴演化成一个异常严肃的事件。而这两部电影,我都很喜欢。

《蕾切尔的婚礼》的危机源头,是 从戒毒所出来的女子Kym(安妮·海瑟薇 Anne Hathaway饰)赶回家参加姐姐蕾切尔的婚礼。围绕Kym在家里度过的几天“婚礼时光”,导演通过聚焦于她,浓缩了一出心理层面的三部曲——“迷失 ”、“救赎”以及“找寻”。在不时爆发的争吵与不断引生的戏剧冲突中,这三个渐变的心理状态踩着属于自己旋律的脚印,交替着时间的推进,缓缓烘托出整部电 影的主题来。

迷失

影 片并没有直接表现Kym的这个心理,事实上,Kym的迷失并不是在当下,而是由多年前的一次巨大事故引发。编剧没有在影片开始就为观众铺陈开这段记忆,而 是在婚礼前藉由Kym参加的戒毒讲谈会点开,个人认为这样做很巧妙,不仅不会给观者留下突兀的感觉,而且在往后的再次提起中,也能很自然的引起Kym强烈 的感情迸发。

也许这个精神层面占据电影的时间并不长,但并不是说这段过往的经历不重要。非但如此, 它不但很好地说明了Kym为什么会出现在戒毒所里,而且对她直白坦率的行为也有较为恰当的解释。概括一下说,这个烟不离手的女孩是属于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 的类型──可能有人不喜欢这么“爽朗”的女生,因为她的话往往不中听,甚至一语中的刺中痛处,但是起码她很诚实,不会在暗地里搞一些真正伤人的事情,所以 我还蛮喜欢Kym的。

救赎

这应该是Kym最自我的心理状态。我们仅能从Kym的行为里略微摸索,惟一能够参考的就是她在戒毒讲谈会上的一段话。

在 进了戒毒所之后,Kym慢慢地进入到这个阶段。对于自己所犯下的罪,她尝试不消极的对待,也能开始慢慢正视。从她参加戒毒讲谈会中的演讲中,她说她已经有 9个月不吸毒了,说明她已经离“迷失”的阶段越来越远,但是迷茫仍在?──那是肯定的,心理的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人能为自己的心划上分界 线:从今晚12点整开始,我便是一个不再相信爱情的人?不,就连James Bond都在《量子危机》中告诉你那是不可能的,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那到底Kym是怎样进行自我赎罪的呢?讲谈会上,她在众多陌生人面前,第一次说出自己的感受:“……对于自己所酿成的错误,我从未希望得到原谅,也不能得到原谅。但是我希望我能带着这个错误,好好地生活下去……”

度过了自责的迷惘时期,Kym把自己从堕落边缘拽了回来。就像前面所说,也许她仍然自责,甚至在以后的生活当中还将会避免不了受到良心的谴责,但这种心理已经不再是她精神的主导。

同样的,导演也没有安排这个从“迷失”到“救赎”状态的描述,影片最初的最初,Kym就已经踏着“救赎”的华尔兹开始起舞,电影着重展现的,是她“找寻”的过程。

找寻

找 寻的开始,是Kym踏进家门的那一刻。当她发现众多陌生人冷漠异样的眼光,她感到浑身不自在。她不明白姐姐蕾切尔(Rosemarie DeWitt饰)对她显现的热情与冷漠,更不能理解蕾切尔把伴娘的身份给了艾玛;几乎所有人都戴有色眼镜看她,甚至自己的亲生母亲都更爱姐姐更多,Kym 能感觉到自己与母亲间无形的隔阂。明明是大家庭的一员,却被迫以旁观者的角色存在,这也是Kym强烈的希望找回自己在家里乃至社会中位置的原因吧。

再 次来到Kym参加的戒毒讲谈会上,Kym终于对陌生人(甚至不是自己亲人)讲述了她埋藏心底很久的感受(她一向坦率),说明她已经进入了逐渐迈向找寻个人 定位的新阶段。她希望讲谈会上的大众能接受她,也希望以此让自己信服她的家庭也会接受她。婚前的晚会上,各方亲戚朋友都对新人表达着甜蜜诚挚的祝愿,然 而,就像一段美妙的交响乐当中一个不和谐的小音符,Kym也表达了来自她心里最真实的祝愿——以及她愧疚的歉意。

我 认为这不和谐的“祝愿”乃是全片中表现Kym心理过程最重要的一个事件,甚至强于之后Kym发生的车祸。首先,她对她长久以来造成的错误表示歉意,暗示了 她的心理层面已处于自我救赎的末期,她能正确的看待自己;其次,也是最主要的,她的行为可以看成是渴望得到大家认同的一种尝试。我们知道她性格直白,也许 这也是她所想出的最直接的方法。只是,她的坦率并没有得到大家的正面答案,相反,姐姐蕾切尔还因此与Kym争吵起来。

婚 礼前的最后盛大活动再次由于Kym的好意搞得不欢而散。对Kym来说她不仅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与原谅,更为痛苦的是令她想起了多年前的事故。感情的强烈冲 撞,也是前面有提到过的Kym痛苦的宣泄,直接将剧情推向了高潮。不过实际上,宣泄归宣泄,这也是Kym追寻认同感的一种极端表现。

婚 礼结束,Kym在参加姐姐婚礼这段时期成长了许多,虽然十分艰辛,充满苦痛。我记得影片上映前曾经放出一个片段,其实那个片段就是影片最开始的地方,戒毒 所的Rose真诚的对Kym说:“祝你好运!”,然而Kym一副不理不睬、感觉古怪的表情;而到了故事的最后,Kym非常真挚的拥抱Rose。很简单的一 个小细节,导演透过这个对比将电影的主题做了成功的收尾。当演职人员名单开始出现的时候,姐姐蕾切尔坐在门廊前面,一个人注视着远处的婚礼工作人员,她心 里一定想的是:“我接受你的道歉,Kym!”

此片的导演是曾执导过我非常喜欢的两部电影《沉默的羔羊》和《费城故事》的Jonathan Demme,此前他集中精力拍了很多纪录片。《蕾切尔的婚礼》是一部很严肃很真实的故事电影,导演甚至采用了类似DV的追踪拍摄手法,当然好处是使影片更 显真实,但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习惯。而使影片更加真实的是,本片的配音全部是由新娘蕾切尔和新郎雪梨(Sidney)邀请的婚礼乐队在故事中现场完成的。

一 部故事真实,情感丰富的独立电影,吸引观众的砝码必然是绝妙的情节以及出色的演技。而我认为此片两者兼顾,而且相辅相成。就情节来说,编剧给了这个故事非 常朴实真诚的外衣,一切事情的发生都非常自然,导演也非常谨慎地处理各方面的感情:母女之间,父亲与女儿们之间,姐妹之间,甚至那似是非是的爱情。尤其是 Kym与新郎好友的感情,没有花大力气来描述,而是将重点集中在Kym与家庭关系的渲染上,也避免了喧宾夺主的尴尬。

本片最大的赞誉应该来自安妮·海瑟薇突破性的演技吧。同时,作为姐姐的演员Rosemarie DeWitt的表现也可圈可点,特别是对妹妹Kym情感的收放表现的非常自然。因为前半段姐姐蕾切尔的戏份蛮多,我甚至在想不会就这么压过安妮·海瑟薇了 吧,然而安妮绝并不是省油的灯(本来她也就是一个特别勤奋向上的演员)。在本片中,她的表现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任何角色,仿佛是另外一个人;而她饰演的 Kym非常有说服力,存在感非常强。甚至从说话的语气中都能感觉出来。在感情爆发的时候,安妮也很小心的控制住自己的气息,没有表现得夸张不真实,而是拿 捏得当。她的这次演出我尤其满意,希望能拿到一次属于她得奥斯卡提名吧,虽然要拿奖也许还得历练几年。(今年我觉得是Kate Winslet年。)

最 后也得说说我对这部电影稍不满意的地方。开始DV拍摄手法的运用让我稍稍不习惯;其次在电影的剪辑上,感觉跳度比较大──往往是这个故事“貌似”还没有讲 完,下一帧就已经是下午或者第二天了,缺少一个催化剂作用的串接事件或者一个象征性的过度切换;然后人物略显繁多,花了一些笔墨讲述了无关主题人物的杂烩 故事。另外本来这个大家庭是一个多民族不同文化的大集合,也许象征了美国的多文化特点,但是导演没有好好利用起来。

总的来说,我对《蕾切尔的婚礼》很满意。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