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偶然的机会:”Frost/Nixon”将于12月4日晚在学校免费放映,甚至早于12月5日的极小范围点映(三块银 幕)。并且Associate Producer之一的Mr. William H. Connor也将作为校友在放映结束后回答观众的问题。
Frost/Nixon 对话尼克松
12/04/08 Thursday 7:30PM Advance Screening
上座率:95%(约250席座位)
Trailer 片前预告
Duplicity 口是心非
My Grade: A-
《对话尼克松》实际上是奥斯卡提名编剧Peter Morgan改编自他从2002年开始创作、并于2006年在伦敦首演的舞台剧。当晚《对话尼克松》大获成功,至今已经在伦敦和百老汇上演数百次。虽然这并不代表电影就能获得成功,但至少舞台剧良好的口碑也能够吸引观众去留意这部改编作品。
(《对话尼克松》的几张“供您参考”海报)
Peter Morgan,他的作品总以精巧、引人入胜著称。翻看他过往的作品:《女王 The Queen》、《末代独裁 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他不但因此在各大颁奖礼上被提名甚至斩获最佳剧本奖项,也在同一年向奥斯卡输送了最佳男女主角——来自《末代独裁》的King福里斯 特·惠特克以及《女王》凯伦·米勒。对于《对话尼克松》这样一部几乎将整个故事系在Frost与Nixon对话之上的政治惊悚片,剧本和表演将是两个极具 分量的环节,略有失误,整个电影将变得滑稽笨拙,也将很快变成影评人的笑料。观影之前,我是深深相信Peter Morgan的功力的;电影看毕,这个念头更是得到了巩固。
与《女王》的感觉如出一辙,《对话尼克 松》的故事绝对精致且富有魔力。1974年8月8日,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弗兰克·兰格拉饰演)迫于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水门事件宣布将于第二天辞去美国总统职务。1977年,英国的脱口秀主持人大卫· 福斯特(David Frost,麦克·辛饰演)对辞职三年已久的前总统进行了专访。而这两个人的对话也彻底改变了记者行业与政治之间关系的历史。一方是希望在美国大获成功、 从此事业突飞的福斯特,一方是沉默三年、渴望一次翻身大作战的尼克松,两人之中只有一个人能够胜出。
(“我们之中仅有一个能赢!”)
《对 话尼克松》既然是围绕两个人的对话的电影,丰富的台词是少不了的。以对话来刻画人物向来是Peter Morgan的强项。福斯特团队富有幽默感的对话也为严肃的政治气氛添加少许轻松的愉悦。当然这些并不是重点,精华在采访日所进行的那些狡猾、激烈而又精 辟的言语冲击上得到了体现。任何一个小小的问话也许就将左右整个对话的导向,是偏向福斯特还是尼克松?还得取决于谁准备更充分、谁更机智聪慧。
故 事的转折点是尼克松拨给福斯特的一通电话,电影正是因为这个戏剧冲突将故事推向高潮。虽然历史中并不存在这样一通电话,但是这不正是电影的魅力么,通过张 力十足的事件将故事推向顶峰。事实上,此通电话对于整个剧情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存在避免了影片情绪的平淡,使得结尾显得非常精彩。
(福斯特的团队)
万 万没有想到Ron Howard接下了导演任务。电影开头他就秀出真功夫,真实纪录片的运用与影片拍摄画面的剪接、娴熟的镜头转换即刻使《对话尼克松》的可看性上升一个档 次。影片中拍摄角度的定位以及场景的设置着实为电影的真实感铺设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影片赢得不少艺术感。电影的主要场景——对话访谈的直播间,镜头没有很 “固执”的定位在一个或两个方向;这些画面虽然多为近景拍摄,但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小小的为在这样的严肃题材上保持新鲜感做出了贡献,观众至少不会觉得无 趣乏味。不可忽视的是配乐来自Hans Zimmer,真是一个高产的作曲家。Hans Zimmer的配乐多采用管弦乐,大气磅礴。在此片中,他摒弃了自己的传统,大胆用钢琴在人物及访谈中勾描气氛。曲子虽然不多(台词戏份太多),却让人在 特定的时刻绷紧情绪。
影片的结尾显得比较人性化。电影没有大肆“批斗”尼克松,让他在采访最后一天 低下了头,但是这也是颇具争议的部分。水门事件当时的华盛顿邮报执行编辑日前就发表评论:“电影不该让尼克松认错,因为他从没有觉得他做错了。”政治的倾 向往往也影响到奥斯卡的争夺。如果说《对话尼克松》能够提名最佳影片并且也有实力拿下小金人,那么这个结尾的篡改势必形成不利因素。
(尼克松的智囊团)
说 到表演,看电影之前,Mr. William H. Connor就提醒观众不仅好好欣赏电影,也留意留意三次托尼奖获得者弗兰克·兰格拉(校友again,哈哈)精彩的表演。我赞同他弗兰克·兰格拉有上佳 表演,但是个人觉得称不上卓绝。尤其在电影中段,这也是《对话尼克松》比较枯燥、缺乏灵气的段落。首先在剧情上没有显现出其惊悚疑云的紧张感,仅仅有“政 治”的一面;其次弗兰克在这一段的表演略显僵硬,或者可以说面无表情不可揣摩。是深陷水门事件的焦虑,还是对于自己访谈初步成果的满意,从他的脸上得不出 答案。但是影片高潮到结尾,我认为他确实是把握到了电影故事中尼克松的心理,他的表情十分让人信服。另外一名男主角麦克·辛的表演也还不错。个人认为在此 片中,他的演技略有提高,但是与《女王》中的表现差别不是很大,属于确实有一套的演员,离精湛还是稍有距离。
(改变历史的对话)
从 舞台剧改编成电影其实并不是一个轻松的事情。电影的表现形式、台词的电影化等都是需要考虑的。舞台剧版《对话尼克松》并不是以一般记叙手法来表现的:演出 时,有两个朗述者将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一些事件进行描述。而电影是以类似纪录片的形式,时不时会插播来自福斯特团队或者尼克松团队的人的事后采访,这也算是 从舞台剧到电影的人物立体化的优势吧。
电影之后,Mr. Connor也回答了许多问题。大致整理一下,比较有趣的是以下:1. 弗兰克·兰格拉要求拍着片场所有人员都叫他“总统先生”;2. 许多场台词“过盛”的戏居然都是一次通过;3. 那通电话是虚构的(前面也有提到);4. 影片开头的直升机其实是尼克松博物馆藏物,现在还可以在博物馆里看到;5. Mr. William H. Connor提到最多的人是Peter Morgan和Ron Howard;6. 没有人提关于《天使与恶魔》的问题(沮丧)。
(精彩的对话)
对 于这部电影,我的评分介于A-与B+之间,但是没有这个选项,深思熟虑之后给了A-,算是对编剧、影片开头那几分钟以及弗兰克最后精彩表演的嘉奖吧。电影 中段力度不够以及题材对我的吸引力欠缺也是我最终定为A-的原因。但是不可否认《对话尼克松》是一部精致、有磁力的电影,也许能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 男主角以及最佳改编剧本。不过也许它又是一部《女王》样的影片,获得最佳影片及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却都败下阵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