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8日星期日

Eagle Eye: E世代的阴谋论

为什么每到我要看电影的日子老天就开始哭泣?今天由于上午有事去市中心,到Mall也非常早。出去转了一大圈还是提前50分钟进了电影院,没有悬念的霸占到最好的位置坐下。

电影开始半小时之前,屏幕上是没有投影的,只有一个男人的声音不停的介绍唱片,并且大部分是与电影相关的。离《鹰眼》开演三十分钟,屏幕上终于出现了“雷加尔影院新片速递”(Regal First Look,雷加尔是全球最大的电影放映商---编者注)。还是简要提一下这“速递”的内容吧,首先是Gwen Stefani老公Gavin Rossdale的MV——《Love Remains The Same》。为什么会是这首歌?因为《罗丹岛之恋》(Nights in Rodanthe)将它作为主题曲之一,MV中也嵌入了电影画面(基本是预告片中出现过的),这首歌还比较好听。第二个是重点,《换子疑云》(Changeling)的一个小特辑。简单采访了茱莉和伊斯特伍德,同时新增了不少预告片里没有的画面。

广告方面,《教父》的蓝光仍然很吸引我。上次还漏掉说马丁-斯科尔斯与刚刚在艾美奖上大放异彩的剧集《我为喜剧狂》(30 Rock)制片、编剧、演员三位合体的蒂娜-菲(Tina Fey)拍摄的美国运通银行卡广告,也很值得一看。最后可口可乐零度与007联袂主演的广告也在大银幕上秀了一把,我倒是越来越喜欢这首主题曲了。

Eagle Eye 鹰眼


Regal Cinemas Carousel Mall Stadium 17
09/26/08 12:50 P.M. DLP
上座率:15%-20% (共256个座位)

Trailers 预告片
- Bedtime Story 睡前故事:观众有说有笑
- Max Payne 马克思·佩恩: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能说话不能动
- Soloist 独奏者:极少人在议论
- Quantum of Solace 007大破量子危机(汗一下国内这译名):部分观众议论

My Rating: B

影 片上映之前我一直对官方网站没有实质内容不满,虽说后来勉强有三张壁纸可以下载,但是也不是特别好看。也许深受《蝙蝠侠6:暗夜骑士》广告营销策略的启 发,神神秘秘的官方网站终于在九月有了一项新的宣传活动:只要你在美国,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一分钟之内将会接到神秘的电话,指导你下一步需要做什么(就 像这部电影里的情节一样),整个过程大概需要十来分钟。而据大部分参加者的正面反映来看,宣传效果应该不错。后来又出现了网站互动宣传,我从体验页面登入 我的Facebook账户,然后按照那个男声的要求完成任务,最后得到了三支影片小片段。需要提示的是,做这个任务是有部分剧透的,大家慎重考虑。

正片一小时五十八分钟,部分观众可能会稍嫌剧情过长。我已经习惯长度两小时及以上的电影了,如果一部新片只有一小时三十分钟长,那么我总会留下剧情不够丰富、表演不够饱满,甚至有那么一点不划算的想法。当然,两周前的《阅后即焚》除外,那部电影虽短,剧情铺述却很明晰。

说到电影时长的问题,在高潮起伏的设置上就很显然要与稍短的影片区别开来。以前的经典电影多是由小高潮到大高潮再到结束,而现在的电影,包括《鹰眼》在内,都会设置多个高潮。这样的好处是,剧情总是高低起伏,不会出现《哈利波特5》那样的主旋律。

希安-拉博夫(Shia LaBeouf),这个好莱坞响当当的新名字,这个已经红到在洛杉矶某小店买一瓶纯净水也会被八卦网站报道的男孩,在受斯皮尔伯格提携乘着《变形金刚》 一飞冲天之后,简直就是一发不可收拾。他不仅很轻松的出现在最新一集《夺宝奇兵》,并且很有可能成为下一集的红花,而哈里森-福特则退居二线当绿叶陪衬。 明年的《变形金刚2》不知又会为希安的简历添上怎样浓重的一笔。即便是参与中小成本的惊悚电影《后窗惊魂》,他也能变成票房黑马,稳坐票房冠军三周之久; 也因此,促成了希安与《后窗惊魂》导演D.J. Caruso的第二次合作——就是本部《鹰眼》。他们还将有第三次合作,《世上最后一个男人》,目前正在剧本修改阶段。

说 希安是哈里森-福特第二也不是没有根据的。福特伯伯坐拥两大经典加赚钱系列,分别是《星球大战》与《印第安纳琼斯》,当然也拍不少其他动作电影,如大家熟 知的《空军一号》、《燃眉追击》、《亡命天涯》等,虽然他的作品有好有坏,但动作英雄这个桂冠是被他拿定了;再看看希安,目前他也占据了两个极其赚钱的商 业系列——《夺宝奇兵》及《变形金刚》,而且在《圣徒指南》之后他接下的就几乎全是动作电影了。再加上两人都非常受欢迎,嗯,好好干,再熬几年说不定新一 代的动作天王就能出山了。

好,回来说这部影片。我们的男主角Jerry Shaw(由希安扮演),是个不知是幸运还是倒霉的从斯坦福大学辍学的大男孩——确实是大男孩,就算他留着络腮胡,脸蛋也流露出稚气的气息,所以导演也将 他的岁数设置在22到23岁。不过这么一来,就有一个问题产生了:女主角是一个已经离婚并有一个孩子的母亲,他们之间会擦出火花么?哎,不好意思,答案是 Nooooo。就算结尾米歇尔-莫娜汉(Michelle Monaghan)饰演的Rachel Holloman将脸蛋凑了过去(当时全场,特别是女性观众们大惊),嘴唇还是只留在了希安的脸颊上(观众无语)。缺少了爱情成分,本片在吸引年轻人方面 不得不打一笔折扣,不过其实也不见得只有年轻人才喜欢恩恩爱爱的言情场面吧,那些惊呼的女士们似乎也不年轻了,呵呵。可这么一点缺失,却让我觉得影片总少 了些什么似的。

纵然这只是部不折不扣的秋季商业动作电影,希安在其中也有小施演技。虽然只有那么少 少的一个瞬间,但他的眼泪也算用对了地方(不过我不是在说他适合那些用情丰富的独立小制作哦,我还是觉得他适合动作电影)。而本部电影的剧情实际上挺老 套,特别是当我知道电话里面的“她”是谁之后,完全可以让人想起近年的一部商业动作大片——当然,是跟高科技有关的。想想看,要是没有进化到E世代,大街 上会有那么多摄像头、手机能被监听么,网络能被随意控制、电脑能辨别唇语么,甚至能通过说话的声波引起咖啡波面振荡分析出说话内容么?

Rachel,她深爱的孩子被作为要挟,而被命令与Jerry Shaw一起完成一个接一个的任务。要是你觉得她只是导演安排的为了达成必须有一个女主角的指标,也许你要再想想了。电影的前半部分我一直觉得她简直就是 以此目的出现的,但是到了后面,编剧还是给了她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委婉的用一个比方——“刺杀希特勒”。即便如此,剧中人物的重要性仍然是Jerry排 第一的,以至于最后他甚至能死而复生(?!) 说实话当我看到Jerry“死”的时候,我是非常震撼的,那种美国英雄主义油然而生,谁知道接下来就无语了,你能想象《十面埋伏》里章子怡饰演的那个角色么,在这里,新的小强诞生了!这个结局完全没有了威慑力,明摆是给大家端上一盘无色无味的团圆菜嘛。

作为秋季电影,影片的火爆程度是够味儿的。虽然没有爆破专家迈克尔-贝那么大气,可隧道里的飞机汽车追逐战也是很具观赏性的。前面也提到我们生活在E世 代,因此影片中高科技的运用也显得潮味十足。片中还有个场景是广阔的平原,一片金黄,两个巨大的高压电线塔并排矗立,非常有《七宗罪》结尾时的画面感。这 时也有一个人开着车送东西过来,不知道是否是导演在大卫-芬奇的经典致敬哩。

最后说说剧情,毕竟这是个怎么也避不开的话题。从预告片我们就能得知Jerry从一开始就表明自己是无辜的,是被人设置圈套陷害 的,Rachel也很清白,但是为什么他们偏偏被选定了呢,而那个声音又是谁?更主要的是:这是怎样一个圈套呢?比利-鲍勃-松顿(Billy Bob Thornton)饰演的FBI与罗萨里奥-道森(Rosario Dawson)饰演的空军Zoe是这个圈套的幕后主使吗,抑或他们也是受害者?套用新007里面M女士的一个问句:“他们到底是什么组织?”不过~ 就算这个剧情再老套,我也不能泄露天机啊!

对我而言,我欣赏《鹰眼》的火爆刺激,无论是听觉上还是视觉上,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暑期大片结束后的空白期;加上也比较看好希安这块料,所以除去不满缺少爱情戏以及结尾的处理,我整体还是比较满意的。至少,它对得起我买这张票!

2008年9月26日星期五

最近那些我想写写的电影

 
 
1. The Life Before Her Eyes
 
 
(美国版海报,我觉得很不好看)
 

一个奇怪的英文名,使得它的中文名也不好翻译。就叫它《眼前的生活》吧。

去年冬天我被它的(先行)预告片迷住了,美不胜收的画面与流转动听的音乐配合得如此默契,我来来回回看了好多遍。后来终于看到了全片,发现画面与音乐竟然真是如斯充满魅力,完全没有让我失望;而剧情,也让我若有所思。虽然它有漏洞,行进得也缓慢,但是结局却足够让我心怀感触,生出无可奈何的慨叹。而且妙的是,它可以做两种方式理解,而且每一种,都(大致)讲得通,更会引出不同的感伤。

除去剧情,这部电影让我难忘还有那些色彩斑斓的娇艳花朵,如花朵般灿烂的青春年华,那片整齐树立在青葱草地上洁白耀眼的小小十字架,以及在结局揭晓后那一种莫名的凄美。从绚烂盛放的片头开始,到最后影片结束,“花”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也难怪本片原名叫“In Bloom”(盛放);而许久未闻的詹姆斯·霍纳配乐,也惊喜的浮现在耳旁。霍纳很适合这样的配乐,美丽忧伤又源远流长,不得不说是整片的亮点之一。

两位主角,乌玛·瑟曼与伊万·雷切尔·伍德的表演也很棒。特别是后者,青春靓丽充满活力,也真实的展现出了那些青春期的不羁,迷茫,苦恼,歇斯底里,与绝望。

当然看完全片,也就能理解这个有些奇怪的片名了。“眼前的生活”……?对……

My Rating:   7/10
 
(美国版海报2,我很满意) 
 
(韩国版海报,还是用的原名“In Bloom”,很好看) 

剧情简介:

随着大学校园枪击案15周年纪念日日趋临近,戴安对自己貌似完美的生活,甚至自己的理智日生疑问。因为在那场惨剧中,曾经最好的朋友为救她而失去了生命。随着如今的戴安对过去越来越无法释怀和年轻的戴安越来越接近那致命的一天,一个秘密也渐渐浮出水面……

先行预告:
 
 
 
 

2. Wicker Park
 
(美国版海报,很庸俗的使用情欲作为卖点……) 
 
(韩国版海报,设计要妙得多) 
 

我高中时非常想看的一部电影,因为它的剧情介绍已经故弄玄虚到一种境界了,试想,女友突然神秘的人间蒸发,两年后当你终于忘记她开始新生活,却有一个和她几乎一模一样的女人与你产生交集:同样的香水,同样的鞋码,同样的喜好,而且更要命的是她似乎和消失了的女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于是我就一直心怀观看本片的愿望,好多年过去了,仍然充满期待。然而,我的期待却完全落空了。是的,我失望,很失望。

本来以为这样的剧情,可以讲出好曲折好阴险好最后一刻抖出巨大包袱的故事,比如前女友是来利用男主角的啦,或者说后来出现的女孩其实把前女友杀掉了啊,或者前女友只是男主角想象出来的啊,或者…… 结果本片只是一部完完全全的纯情片,纯得不得了,而且还只是个最简单的三(或者四)角恋故事罢了。

而且故事结束得很仓促,虽然结局那个漫长的慢动作配抒情歌曲的“圆满”镜头把它显得似乎很圆满。可我看到这里却再也忍不住叹气了。其实这个故事本来也许不会留下如此烂的印象,但是很遗憾它和我自己导演的那出差太多了。

本片与我的惟一收获,就是发现The Scientist (by Coldpaly)很好听。还有,我以后要慎看这些好多年前就念念不忘的电影了,它们还是活在我的记忆里才美好。

My Rating:   3.5/10
 
 

3. Scoop 
 
(美国版海报,好看) 
 
(法国版海报,也好看) 
 
  
(韩国版,设计得就像是浪漫爱情喜剧…… 但是设计得好看啊,很好看!) 
 
 
《独家新闻》也是我一直想看而没有看的影片,但是它却合乎我的预期,甚至还有不少小惊喜。

不要被它的海报迷惑,这真的是一部很荒诞很有喜感的影片,我看得乐呵呵的。从一直阴魂不散的记者(竟然是伊安·迈克肖演的,一听他的声音我就想起《功夫熊猫》里的雪豹了),到胸大无脑,很傻很天真,还自以为聪明的女大学生,到口吃得让人忍无可忍的魔术师,还有那个风度翩翩,也自作聪明的贵族公子,他们之间的小火花绽放了不少。总之这个故事很简单,人物关系很明了,大家都很傻(伍迪·艾伦扮演的口吃魔术师还有着让人想抽他的魅力,注意他的动作,语言,还有那些该死的小魔术吧),最后编织出一个世界很美好的电影。

不过《独家新闻》作为伍迪·艾伦的喜剧,还是不够好的。而且整片我看来很像是玩票,也许是他拍完《赛末点》后的修整吧。当然女主角还是他的斯佳丽·琼安森;而男主角是休·杰克曼。(!!!)

不要想太多,静心来享受一下,你会在傻乎乎又认真的一群人中找到开心的。

My Rating:   6/10
 
 

4. Far From Heaven
 
(美国版海报,还是不错) 
 
(韩国版#1,很美#1) 
 
(韩国版#2,很美#2) 
 

《远离天堂》同样是我一直就想看的电影,从高中起就想看。但是直到我大学买了碟,还是一直没看。前天终于看了,感受只有一个字:Marvelous !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它都是趋于完美的;剧情有点“50年代绝望主妇”的感觉,关于中产阶级的故事讲得触动人心;它不但还原出当时的社会与人们的心态,而且以主角的经历发散开来,暗示整个时代,还有那些闪闪发光的小细节,让我觉得绝望而又真实;音乐从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心,很好听,也很与剧情相映生辉;服装也让人时光倒流,中产阶级的富足与风度徐徐展开,他们暗潮汹涌的真实自我也在雅致的服饰,优雅的举止,彬彬有礼的容颜下蠢蠢欲动;还有摄影,摄影!太美了,太美了!葱翠的住宅后园,落叶曼舞的台阶,散曼阳光的树林,深秋的黄叶,一切似乎都有了生命,烘托着这个令人唏嘘的故事从圆满走向崩溃,从希望走向绝望,从心怀感触走向寂寞落幕,从高潮走向那个必然,无可奈何,无法更改的无言结局。

而很巧的是,看完后一查,发现这片入围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摄影”、“最佳配乐”与“最佳女主角”。

朱利安·摩尔的表演是点睛之笔。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看到一个演员,可以演得这么好了。她的隐忍与希望,还有那段似有似无的情愫,都被丝丝入扣地展示出来,从她充满关爱的热切眼神,绝望的眼帘下垂,或者微微一动的嘴角,强忍委屈的谎言,或者释放的大哭,期待的问讯,或者那无言的分别与默默的离开。我甚至要开始思考2002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颁给妮可·基德曼是否真是正确的;要是她没在《时时刻刻》里扮丑,没有成为深受同情的“被抛弃妻子”,也许朱利安·摩尔就能拿到早就该收获的奥斯卡了吧?

两位男配角也很出色,不过丹尼斯·海斯伯特扮演的黑人园丁比丹尼斯·奎德扮演的老公要更出彩一些,一来因为老公这个角色不如园丁丰富立体,二来奎德能发挥演技的场合不如海斯伯特多,难度也不如他深。

那些天堂般的日子,也会在瞬间崩溃;即使用尽力气弥补,得来的也只是一个繁华散尽的结局;这是命运的戏弄,也是那时社会的现实。它能为你创造出天堂般的生活,也能用那所谓的社会价值摧毁它。《远离天堂》是我近期看过最好的电影,我很喜欢。

My Rating:   8.5/10 

2008年9月14日星期日

《阅后即焚》: 科恩兄弟的美国市井文化

It’s raining (raining), oh baby it’s raining (raining)!

今天居然下起了大雨,不过仍然阻挡不了观看《阅后即焚》的热情。唯一脑海里面想的就是今晚"The Express"的首映也许就没有红地毯了(本片10月10日才大范围上映),也不知道Dennis Quaid会不会在影院入口处挥挥手,反正我是没有成为抽奖产生的幸运观众。也许有读者会问,为什么这个电影要选择在这么一个偏僻的小地方首映?我只能告 诉你因为电影的主人公是我们学校橄榄球队(现在NCAA常年垫底)曾经的一个legend——#44 Ernie Davis。想到这里,巴士刚刚路过今晚要举行首映的Landmark Theater,看上去很冷清,不知道晚上会怎样。

Burn After Reading 阅后即焚


Regal Cinemas Carousel Mall Stadium 17
09/12/08 01:00PM
上座率:30%-35% (共约300个座位)

Trailers 预告片:

Milk 米尔克:观众无反应
The International 跨国银行:观众无反应
The Soloist 独奏者:有人小声议论,有趣片段有笑声
The Secret Life of Bees 蜜蜂的秘密生活:观众无反应
Frost/Nixon 弗罗斯特/尼克松: 有人议论Nixon

My Rating: B+

进了1号大厅,正好在播Martin Scorsese拍的“电影院里请将手机调至震动”广告,选了“豪华区”坐了下来(这个电影院是“先到先坐”,座位自选)。在电影开始前的整个 "Regal First Look"时间段里银幕上播放的都是电影或美剧的制作特辑,以美剧居多,当然电影、美剧的广告和DVD也是铺天盖地的。印象最深的是"The Godfather"三部曲蓝光DVD的广告,非常想重温一遍甚至几遍。

再来说说预告片吧,这次有五部预告片,我都看过了,所以在电影院观看的时候也不觉得新鲜了。但是我还是要说Sean Penn在Milk里面真的是演的惟妙惟肖,他那么一个很男人的“坏小孩”,能抓住Milk的gay气质,实乃难得。我最喜欢的是"The Soloist",这部预告片我已经看了很多遍了,首先就是这个故事感觉应该不错,其次导演Joe Wright的前两作我都很喜欢,接着两位演员都非常有实力,再加上同为"Atonement"和"Pride & Prejudice"谱曲的Dario Marianelli的配乐也让我爱不释手,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开始正题,首先要特别说明一下《阅后即焚》采用的是1.85:1的幅行比(aspect ratio,也作纵横比、高宽比),比2.35:1要短,所以银幕两边的幕布并没有拉开,但是并不影响观看。

说起来我也算做了前期工作(因为深知自己的听力还不得以能全部听懂),虽然只是小小的默记了角色的名字,哈哈。96分钟的故事不算长,特 别是现今电影长度都 在不断延伸的趋势下。也许在看电影之前会觉得要在96分钟之内把这么错综复杂的五人关系阐述明白会很牵强,看罢才觉得科恩兄弟的叙事能力有多强,就好比一个好的说话者能用简洁的语言清晰的传达自己的思想。整部电影可以用两个单词来形容:ridiculous & hilarious。它继承了科恩兄弟的荒谬与黑暗,同时饶有兴致的对着你哈哈大笑。虽然贵为科恩兄弟难得“不严肃”一回的喜剧,实际上当那些特定的、带有极度Coen色彩的举动出现在画面里面的时候,在幽默与犯罪形成强烈对比的特殊衬托下,观众绝对可以瞪着双眼张着大嘴,然后深深陷于那个诧异之中。
我 不知道要多久才能缓过神来,这得取决你怎么看这部作品。是彻头彻尾的荒诞喜剧;是另类罪恶的黑色幽默?我想很少有人能忽略影片当中趣味十足的片段,这也正是使得《阅后即焚》成为科恩兄弟作品中特立独行的秘笈。我们体验过"Fargo"与"No Country For Old Men"的黑暗与不安,可以说这两部科恩兄弟的电影都围绕一个东西 展开——money,"Burn After Reading"也不例外;两兄弟执导的"Paris, je t'aime"其中一部讲述了一个倒霉蛋的滑稽故事,我们可以看作《阅后即焚》是将幽默放大化、夸张化。它仍然讲述的是普通的市民的故事,没有英雄,没有 邪恶的大坏蛋,只有在人们身上不断体现的善恶两面。故事梗要我就不写了,一来是部分读者已经看过了,二来是有部分观众不想被剧透。可以说科恩兄弟还是很擅 长挖掘小人物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许这也是他们不喜欢启用众多大牌明星的原因,当然,此作完全是一个例外,所以说它是独特的一出。

(以下四小段,包括图片稍有剧透,不过都是“剧情简介”级别,因此请自行斟酌要不要跳过)



说到《阅后即焚》在科恩兄弟生平中的特殊性,除了用喜剧烘托效果外,还有就是上面也提到的召集了众多明星。看看这五个人的覆历,哪个人是拿不出手的?但是这五个人一旦落在科恩兄弟的手里,不可避免的成为了这出闹剧的几个市井小丑。

先是John Malkovich饰演的CIA agent Osborne Cox奇奇怪怪的因为"Drinking Problem"(喝酒问题)被调查,一气之下辞职写回忆录。片中的Ossie Cox脾气暴躁,整天F-word不离嘴,moron满天飞,同时也正因为他这个脾气造成好几次搞笑滑稽的片段。

Katie Cox这个"cold bitch"倒还算稍微正常的一个人,不外乎与花花公子Harry偷情,打算与丈夫离婚并趁机敲诈一笔。Tilda Swinton很冷酷的出现在每一个属于她的画面,倒也是很好的诠释了"cold bitch"这个词。大哥Joel Coen的妻子Frances McDormand没有了在"Fargo"里面的机警与聪慧,反倒变得傻里傻气的。这个健身房雇员不仅整天渴望一个good looking的男朋友(伴侣),还一直想做四个不同类型被她自己都称为“复杂”的美容美体手术,接着不可一世的blackmail(敲诈)Ossie, 还和Brad Pitt饰演的Chad拿着所谓的资料光盘企图卖给办公室挂着普京画像的大使馆,可以说这个角色是相当丰富的,她的每一个无脑无思想的行为都能给观众带来 阵阵笑声。缩头乌龟Harry (George Clooney) 虽然胆小,在与女人偷情方面却出手果断。胆小疑神疑鬼的他常常在跑步的时候留意身后的车辆,他总是怀疑自己被跟踪被盯上了,当然他也对了那么一次。除此之 外,他还有一个拿手绝活,也算是一个天才发明家了吧,这项发明将会在geek和nerd当中引起轩然大波,而且仅仅凭此发明,本片等级R这顶帽子肯定是给 戴上了,大家猜猜是什么吧。(越YD越好,lol!)

最后说说Pitt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他的表现我能给他9分(满分10),原因很简单,堂堂国民级帅哥能放下颜面在影片当中表现的像一个脑残, 这个嘉奖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看看他都干了些什么吧:喝水时表情无辜加丑陋,听歌时舞蹈动作彪悍加狂扭不停,最无敌的是还非常投入!天老爷啊,救救这个痴呆 儿吧,Godbless!片中另外几处引得观众大笑的场景肯定少不了J. K. Simmons饰演的CIA superior和手下的对话,从这里你能理解到什么是片名说的burn after reading。

说 他们是美国文化中的平民百姓,是不无道理的。首先最正常的Katie Cox,她应该是最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人了,她所做的哪件事情是当今的人所做不出来的?此人不用赘言。相对的,Ossie Cox就是那个不幸的受害者了。他所做的也是在暴躁的脾气下对生活的不平的呐喊,我们都有或者都想尝试这样的发泄与放纵。说起做贼心虚的花花公子,那就更 多了,很难相信哪个偷情的人活的潇洒洒脱。最后两个憨憨的健身房雇员:一个是痴痴注重外在美的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的小女人,一个是傻傻贪婪却不动脑子的运 动白痴。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的人,或许你昨天碰见了,或许你明天才会碰见,不管怎样他们都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

有 人开始质疑了,这么喜剧的电影还是科恩兄弟的作品吗?请待我说完,为了保持故事的神秘性,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发生了什么,结局是什么,很抱歉,我不能告诉 你,当然这也是大家所要求的。我能说的是有科恩兄弟的地方就有罪恶,就有犯罪,就有杀人。至于死者是谁,或者是几个,抑或是怎么死的,呵呵,我也学 Chad脑残一回吧。

最后说说其他方面吧。首先是配乐都很能契合场景画面,很能调动观众的情绪。片尾的那首歌也显得非常滑稽有趣。音效方面也还是比较出色的,我还能清晰记得加冰的威士忌在楼梯上轻轻碰撞的轻响。

我觉得要是仅仅喜欢传统科恩兄弟风格的朋友不妨也可以尝试下本作,毕竟会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却又仍然带有传统风格的显著特征。也许在喜剧色彩的烘托下,你会更加感觉不可思议,不要小看对比冲突的效果。套用Joker的话:"Why so serious!"

P.S.1: 本来被告知多拍拍影院的海报和广告版,但是这周和上周真的差别不大,所以也就没有什么照片。
P.S.2: 影院有免费的"The Women"和"Everybody Wants to Be Italian"海报,可是我没有拿。
P.S.3: 大家要是觉得文章内容有需要保持和改进的地方,都请留言告知吧,我尽力下次能做的更好。

最后的最后,献上小诗一首,祝大家中秋快乐!

月明挂云间,似是今夜圆。亭下众人乐,惟聚暖心弦

2008年9月7日星期日

谁家的鸟巢最窝心?[Under Construction]

谁家的鸟巢最温暖?哪个鸟巢是来了不想走的?趁着奥运大鸟巢正在彩排,let's find out which small one could keep you for dinner.

I know some people may feel confused, yes, we're talking about movies which kept you such a wonderful mood and just couldn't stand a single pause.

我首先列出一个满足这个条件的电影list(多是近几年才看过的),然后把那些blockbusters(肯定要除去,否则怎么能罗列完。)全部划去。某些非绝对的商业片,但是由于观影群也比较大(也就是大家都把口水放在他们身上)的影片也同样删去。最后剩下15部电影。排名不分先后。


How often do you find the right person?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别人的blog里面听到一个女人的歌"If You Want Me",这首歌是Once的原声专辑当中的一首,此时距离我看Once大概还有三个月。不久就搞到了整张原声,于是成为了MP3里面的常客。可以这么说,Once是靠歌曲丰富起来的,片中所有出现的歌曲都收录到了OST当中,经过那么几个月的反复聆听,在看电影的时候每首歌的出现都能引起我极大的共鸣,我甚至想随片中一起哼起来,但是怕自己卑劣的声音掩盖住电影中的情愫,于是只能默默坐在那里蠢蠢欲动。

片中的男女主角在现实生活中是一对真实的夫妻,他们是音乐人,没有表演的经验,但却不是低劣的表演者。反而正是因为缺少表演经验,他们更能够讲故事讲述成一个真实的邂逅。其实故事真的很简单,就是一次美丽的邂逅与对未来甜蜜生活的追寻。片中描写了他们如何如何有感觉、有默契,也算是电影中最美好最浪漫的时候了吧。但是要是这样收场不就是迪士尼的童话故事了吗?于是导演兼编剧在结尾小小做了文章,对我来说,虽然看的时候心里不免期待童话般的结局,但是也很明白结尾处的长镜头拉远(不知道有没有30秒)让人感觉这是一出发生在身边(当然不是我身边)的现实小品。

曾经有人给我说不喜欢这部电影,我觉得应该是他没有喜欢上这部电影吧。因为原声专辑中的歌真的是本片的灵魂,只有爱上它,才会彻底爱上Once。


All the best for a family is love.

我只知道这是一个很温情的故事,没有想到那么的温情。一提到父母离异,一提到官司战争,我总会觉得这片子将会从撕心裂肺当中寻找唯一的光亮,以此抚慰心灵的创伤。但是他却不是,从开始到结尾,温情将会贯穿整个电影,直到演职员表出现的那一刻。故事也很简单,小两口分开了,爱着儿子的他们开始了儿子的抚养权的争夺,直到最后法官给出结果。Joanna曾经的好友起初成为了这场风波中的看客,后来她也置身于这场风波当中。导演利用她的态度转变从侧面描写了Ted对儿子的爱,当然Dustin Hoffman饰演的Ted也确实给观众称职好父亲的印象。片中倒是对Meryl饰演的Joanna的描写比较淡,但是我们仍然能从她的表情和感情上察觉出她从未间断过的对孩子的爱。小Kramer十分可爱懂事,无论是父亲好还是母亲好,他有自己的感觉,有这么可爱的孩子,哪个家长不爱他啊。法庭上的时间并不多,但是双方感情的迸发将剧情引发至了一个开放的结局,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可以说,无论怎么样,他们都已经很幸福了。


A comedy about growing up... and the bumps along the way.

早就炒得沸沸扬扬的最佳原创剧本与最佳(黑马)女主角,好像香港版海报上面有个词“满城风雨”用在这电影身上非常适合。

听闻剧本那么brilliant,而Ellen Page表现又那么优秀(此后专门去看了“Hard Candy”),光是想想就已经不能错过了。那么当开始看的时候,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是绝对会将你挽留的。其实光是看看剧情梗概就是很吸引人的:一个不小心和男友搞出小孩的小女孩,再得到父亲和继母的支持后决定生出baby并寄送给一家有钱人,但是在日积月累的与之接触过程中,被自己小孩的新爸爸爱上了,最后只留下那个富贵的妈妈独自养育孩子。在这段过程中,电影不仅体现了父亲对女儿的爱、继母对女儿的爱、年轻的女主人对即将出生的小孩的爱,还略微体现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婚姻经营问题,当然其中充满智慧的笑点时不时会跳出来让观众眉毛一弯。其实仅仅是这样,我就已经被吸引了。但是影片告诉你,这不够。Ellen Page的表演显得她就是那个有点怪怪的邻家学生,木讷的Michael Cera也十足具有闷骚潜质,在他的新片“Nick & Norah”中也是一个略显木讷的吉他手。片中他和她的关系也挺前卫的,再加上高中生怀孕这个噱头,我想这个也许是此片在美国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

直到观看前几天我才知道电影里面居然有Jennifer Garner,她把那个年轻女性饰演得非常富贵大方干净(不知道为什么一定是这个词),也算是个小惊喜吧。给我惊喜的不止这个,电影原声也是非常的好听。整张以Indie和Folk为主,很清新的感觉,在Billboard排行榜上也是有相当好的成绩。


Whatever you hear about Midnight Cowboy is true.

我不知道要怎样才能表达我对此片的敬仰。看电影之前对我来说有这两个噱头:唯一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限制级电影以及Dustin Hoffman。对于关于此片的一切剧情我一概不知。看完之后我真的是大惊,不知道要说什么好。我承认此片有些地方我没有看懂,这正是此片最大的优点之一。上映与1967年的此片在现在看来仍然十分的前卫,想一想,四十年前的电影啊,当时社会还处于什么状态啊。

先说说两位演员吧,首先是Angelina Jolie的老爹,当时Jolie还没有出生(废话),Jon Voight在当时看起来也很年轻(又废话)。他饰演的德州牛郎要去NYC成为一名大名顶顶的牛郎,对,他就是这么想的,他也以此定下了自己的目标。这个纯真的年轻人到了NYC却发现不是一切都和他设想的在一条线上。他意外结识了Dustin Hoffman饰演的小混混,迫于无奈,只能暂时与他生活。当时的电影大多都表述社会的主流或者上流社会,这么写实的反映最底层人生活的写实电影确实不多见。然后仅仅描写当时的下层社会就想在当今看来也很前卫仍然是不够的,但是一旦加上对sex, drugs, homosexual等的描述与思考就完完全全提升了一个档次。Dustin Hoffman在影片中的表现非常的惊人,他真真正正就是一个下层社会的人了,无论从说话方式口音还有动作都十分让人信服,他与牛郎角色的微妙关系也处理的十分细腻。以下就是我没有看懂的地方了,有评论说他们其实是couple,然后我到处找网上的评论,看看他们从哪些方面证明是或不是,但是到目前还是没有确凿的证据,或者一个稍微说得过去的证据。在这点上无论到底是怎样的,也不能掩盖整个影片绝赞的主题,真的是是一部素质很棒的电影,运用1980年再次发行时的广告来说吧:For those who have never seen it and those who have never forgotten it.


Sens au coeur de la nuit, l'onde d'espoir.

虽然是几乎男性角色的电影,虽然也是将童声合唱结合在一起的电影,但是作为讲述老师与一群顽皮捣蛋的学生的法国故事片,它是非常吸引人的。

首先,童声合唱确实很美妙,几乎每一首都很动听,所以此影片的OST才会那么畅销。而且还专门有个童声合唱影片中歌曲的音乐会,也发行了DVD。影片中的小演员不仅在戏中担当主角之一,其实也是合唱团的一员。外表成熟的他,声音十分悠扬。此外,法语也使得整个电影独有一种文艺的气息,不同于很多法国文艺片的是,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会觉得很闷,整个气氛是欢快的,也许也要拜小同学们的歌声所赐吧。

说到师生的电影,或许更多的人会想起《死亡诗社》,记得大学毕业前在校园网也常常看到有人猛烈推荐。我是在《死亡诗社》之前看的《放牛班的春天》,总的来说,两部都讲述老师以不同寻常的手法教导学生的电影,我还是更喜欢《放牛班的春天》,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原因。当然《死亡诗社》讨论的要更为深刻,也更为贴切大学生,但是《放牛班的春天》让我更为感动,在结尾时同学们纷纷折纸飞机向窗外飞去来纪念他们最好的老师,也算是向前辈《死亡诗社》中同学站在课桌上赞同和纪念老师这个形式的致敬吧。


If You Want to be Understood...Listen

想看,是因为“Crash”。当时一切迹象都指明这个有着“Crash”结构的多人种电影将在Kodak Theatre大放异彩,后来虽然只由阿根廷配乐大师蝉联最佳电影配乐,电影所流露出来的光芒仍然是掩盖不住的。

对于“Babel”的来历典出于圣经,大概是说诺亚方舟之后,人们希望建立一座通往天堂的塔,上帝发现后很气愤,便把本说着同一种语言的人们变成多种不同的语言,造成他们交流上的障碍以及思想上的冲突,自然而然的,高塔就无法建立了。本片的主旨即思索不同语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们在全球化社会的环境下的生活状态。四个国家(墨西哥、美国、日本以及摩洛哥),五种语言(西班牙语、英语、日语、阿拉伯语以及手语),几个看似没有关联的人物却巧合的串在一起。自从2005年看过《撞车》一来,就对这种型散而神不散的电影有很高的热情。先不说这部影片的外部设备——当红的Brad Pitt和优雅的精灵女王Cate Blanchett,两外两名女配角在片中的表演也是含金量非常高的。Gustavo Santaolalla也非常奇妙的凭借电影丝丝入扣、抓人心弦的配乐,继“Brokeback Mountain”之后再度拿下小金人。这两张电影原声都非常的棒,绝对值得收藏。但是这些并不是留住我的主要原因,真正抓心的是这貌离神合的剧情线。编剧集中的在一段时间内讲述了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思想悖离的三四个小故事,其实他们都是有联系的,只是硬要把他们分开看也倒是可以。电影带给观众那挥之不去的思索与回味是非常浓烈的,这也是在观众观影过后继续在他们生活萦绕的一种秘笈吧。对我来说,就像《撞车》一样,电影没有要给我们一个已经解决的问题,而且反过来互动与我们,它将问题抛给我们,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正是导演希望看到的。


If you believe in love at first sight... Take a closer look.

根据同名舞台剧改编的电影,导演正是泡制出经典电影“The Graduate”的Mike Nichols。而四大明星阵容之一的Clive Owen曾经主演过这个舞台剧中的第一主角Dan,到了电影里面,导演觉得他更适合出演Larry,于是他答应了。

其实想看这部电影的第一个冲动是演员cast实在很强大,对两位女演员又是非常喜爱,我并不知道此片的题材是什么,更没有为了导演是《毕业生》的导演就想看看,事实上我当时还并不知道他。我只能这么说,一部要吸引人的电影不仅要在外围设备上下工夫,其核心部分一定要有这个魅力。这个核心便是剧本。经过多年经久不衰的演出,“Closer”的故事应该说是已经过关了。于是便是演员们的发挥站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除开让男人们疯狂的Natalie Portman的stripper表演,她对Alice这个小女生心理的把握也可以说是非常细致的。其实四位主演都可圈可点,藉由此片,Natalie Portman和Clive Owen分别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和最佳男配角的提名。

Alice是一个非常渴望得到爱情的女孩,他遇见了写讣闻的编辑Dan并爱上了他,然而Dan把更多的爱给了摄影师Anna,并一手“促成”了Anna和Larry的爱情。在自己的愚蠢行为之下,Dan因为嫉妒一举要放弃Alice和Anna在一起。不是所有故事都是以童话结尾的,在生活面前,有时候是需要低头的。Anna确实更喜欢Dan,在不考虑生活的情况下。嫉妒也怂恿Larry找到了Alice并与之419。最后Anna选择了Larry,出于无奈,Dan只能选择Alice。然后对于Alice的爱,他不能承诺太多,一气之下Alice也离开了。到最后Dan发现Alice只是化名,经过这么场风雨之后纵然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有得到。而最初对爱情抱有幻想的小女孩Alice也变得世故。影片在Damien Rice的“The Blower's Daughter”声中揭开序幕,也在歌声中拉起帷幕。

我还有一个收获就是,疯狂的爱上了主题曲“The Blower's Daughter”。


Volver, con la frente marchita, las nieves del tiempo platearon mi sien

本来我是不喜欢看这类电影的,以前也从未接触过阿莫多瓦。但是我喜欢Penelope Cruz,当初想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正好是奥斯卡的季节,不免看到有消息说她表现很好。要不是Helen Mirren稳拿女王,我想获得提名的她也会是影后的有力竞争者。

故事看起来像是一个离奇的灵异事件,但是最后一层一层剥开才发现这是一个闪耀着母性光辉的女性故事。阿莫多瓦巧妙的让一个爱着自己女儿们的母亲的“离世”与“重现”穿插在Penelope唱起的那曲“Volver”之中。“Volver”意思是回归,Cruz淌下的泪水不仅仅是对保护自己女儿的辛疲的倾诉、对至少还曾在一起的男人的思念也是对母亲的思念。Cruz很现实的把这个故事表现的很好,当然片中她丰腴的身材也是另外一番风景。

“Volver”对于观众的吸引在于阿莫多瓦在女性心理上细腻的描写,他设置了精致的剧情来吸引观众,并获得御用女演员Penelope Cruz的点睛一笔。所以我想,这个鸟巢是窝心的。


Before the Fall of the Berlin Wall, East Germany's Secret Police Listened to Your Secrets

一举获得当年Oscar的德国影片不禁让我思索,是怎样的一出戏能让大热“Pan's Labyrinth”退居二线。这个问题被搁置了很久,直到有一天在论坛看到有人赞美这部影片,问题有一次吊在心头。当然,问题的解答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渐渐完成了。

84年的东德西德,柏林墙还没有倒塌,作家都向往写作自由。但是东德政府却不允许不合的声音出现,于是专门成立监听下组对可疑的人进行监控。主角便是这

样一名特工,而他的监听对象是著名作家以及他的演员妻子。这么特殊的工作使得特工能够对作家每日的生活了解得非常透彻,包括那些私密的事情。日复一日,主角竟然把自己完全投入到了那种生活当中,并因此对他们产生了感情。最后,良心帮助了他,也帮助了作家得以生存下去。整篇剧情非常有张力,不仅有轻松惬意浪漫的时刻,也有神经崩溃的紧张时刻,并很好的展现了电影戏剧性的魅力。男主角的表演非常精湛,看完之后想起那个

还心存良心的特务,总是能想起他的脸,他已经把自己深深刻在那个角色里面了。非常遗憾的是,男主角Ulrich Muhe在电影得到Oscar后不久就因病去世了。但是我们仍然会因为这部电影而记住他。

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影片中Hauptmann Gerd Wiesler最后拖着邮递小车走过书店,他看了一眼最新畅销书,然后走了进去,买下了那本讲述着他的故事的书。


What if you had a second chance with the one that got away?

我自己也很难相信,我会被这部电影深深迷住。也许是之前没有看过“Before Sunrise”,于是对电影突出的特立表现手法显得非常感兴趣。两位参与剧本编写并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提名的才子佳人为观众带来了难得的自然惬意。

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除了新颖的拍摄手法外,还倾心于童话一样的故事剧情,搭配上演员真实自然的演绎,这是何等的文艺大餐。不仅如此,开放式的结尾也是让我颇为喜欢的一环。

在巴黎再次相遇的却仍然素不相识的男女被吸引在了一起,他们一起边走边聊,一起喝coffee,一起渡船欣赏塞纳河,一起逛公园,然后回家。最后那男人搭上飞机了吗,还是留在女人家里了,没有人知道。除了男女主角外的另一位重要演员——台词,在本片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就像我说的,影片虽然在相遇这个桥段上比较梦幻,但是却

是以很平实的生活对话推动发展剧情。那么它也必将在人物心理的塑造以及下一幕的搭接有很大作用。很幸运的是,它做到了,我认为无论是男主角Jesse略显笨拙的暗示还是女主角Celine微笑中的犀利,都是极其brilliant的。这些正是“Before Sunset”吸引观众的法宝。


Moving at the speed of life, we are bound to collide with each other.

既然提到了“Crash”,那下面就来说说这部电影。对这部片子的关注是当年奥斯卡已经结束了,勇夺小金人的它自然要拿来和华人导演李安拍的《断背山》论个高下。一时间论坛里面的争议不断,鲜有都看过两部片子客观出来说话的。后来看有人分析之所以《撞车》得奖的原因,有一条就是剧情非常出彩,几位演员的表演也很到位。于是我也就准备看了。

与“Babel”类似的是分散的小故事都有一条为中心服务的主旨,在“Crash”当中剧本作者要表现的是存在于不同人种不同文化中的歧视。白人对有色人种的歧视,有色人种之间的歧视,好像说的很笼统。但是不管是歧视的一方也好,被歧视的一方也好,对待自己的家人或者朋友确实那么的温暖;不同肤色之间的友谊也许更比自己所谓的朋友更为真诚。这些不都非常讽刺么。

影片表现的非常真实,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对于这么一部旨在于要引发人们深思的影片来说,真实的代入感必须要恰到其分。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戏剧的张力,另一方面自然的表演才能使人信服。对于这些,《撞车》毫不犹豫的都展现给了大家,这个也是它获得最佳电影的原因。

作为插入曲的“In The Deep”和结尾曲“Maybe Tomorrow”也非常契合出题,他们也在我的MP3里面住了很久。

The Dark Knight is a HERO!!!


从离上映还有一个月,到顺利拿下五亿北美票房,我期待了太久。正好今天是labor day,学校放假一天,中午吃过饭便匆匆向Carousel Center赶。由于时间比较紧,我到2楼就问了一个美国人Regal Cinema的位置,然后就赶紧过去了。

到了三楼,第一个感觉就是,对,这里就是电影院了。海报真的很多。我尝试记忆一下,有Burn After Reading, Max Payne, Death Race, Righteous Kill, Blindness, Mirrors, Madagascar 2, Pineapple Express, Nick & Norah's Infinite Playlist, My Best Friend's Girl, The Haunting of Molly Harley, How to Lose Friends & Alienate People, Babylon A.D., Yes Man,其余不记得了。

Regal Cinemas Carousel Mall Stadium 17坐落在Carousel Center的三楼,我迅速的买了电影票就进去了。电影票好简陋,我原以为会比较好看的。进了5号厅,虽然我感觉不是大厅,但是其实也是很大的,椅子很舒服。影片开始前30分钟,电影院会以比较柔和的声音播放关于电影的事情,这个时候银幕也不是完全呈现的,有个幕布挡住了一些,正片开始会全部自动拉开。直到电影开始前20分钟,这个时候会放一些电影的访谈,也会有一些热门美剧的广告,当然也有其他广告。我记得的觉得还有点意思的有短暂的Pride and Glory的访谈,绝望主妇第四季DVD发行广告,由NBC美剧CHUCK主角访谈的NBC新剧My Own Worst Enemy的短片,NBC的霹雳游侠的广告,WWE明星拍摄的广告(就是在这个Mall里面拍摄的),Martin Scorsese为AT&T拍摄的“电影院请将手机调至震动”广告,以及百姓与明星(Casey Affleck, Morgan Freeman, etc.)的Stand Up 2 Cancer公益广告。

到了3:10,预告片正式开始播放。影院的灯光逐渐淡去。一共有4部预告片,分别是007,谎言之躯,终结者,阅后即焚。然后华纳的标志,正片开始。

由于语言上还没过关,所以只能听懂60%的语言,只能领略到80%的剧情,但是即便如此,我仍然也给黑暗骑士A的评价。

相较于第一部Batman: Begins,TDK还要更为黑暗。一直以来,我都是很喜欢Begins这部电影,但是不喜欢蝙蝠侠。说起来,我只看过Christopher Nolan的四部电影。每一部都非常喜欢(曾经由于口音问题一直有偏见的《致命魔术》也于8月26日重温,感觉非常好)。他在这种商业性电影里面投放的暗黑元素还真是对我的胃口,曾经一度寻找的商业与艺术的有机契合在TDK身上体现了出来。我想说的是,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了意外去世的Heath Ledger身上,他的表演当然是无可厚非地理应拿到OSCAR男配的,这个后面再谈,其实对整个电影有着宏观掌控大局的导演Nolan才是TDK的心脏,少了他,能拍出这么风格迥异的美国漫画英雄电影吗?是他将一剂黑色的强心针注入TDK体内,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TDK才会那么硬朗黑暗。

小丑,像许多人一样,在最近的几个月中,一提到这个名字就会突然一怔,就像Heath的离去让我们觉得震惊与惋惜。看电影之前我在想,到底要怎样才算是“表演生涯最佳演出”?TDK看完之后,我会记得小丑的玩世不恭的声音,他诡异的笑声,不时用舌头舔嘴唇,老态龙钟的走路姿势,疯疯癫癫的护士装扮,“迷人”的笑容,还有那句"Why so serious!"由于有之前报导的消息,所以在看的时候我格外关注小丑,Heath真的就像钻进去了一样,这种灵魂附体般的表演要还不能称作“最佳”,那么就没有什么能称之为表演了。也许Heath的离去掩盖了主角以及其他配角太多的光芒,Christian Bale的表演也是很不错了,只是面具掩盖了太多的表情,这时候也只能靠下半个脸来传达信息了。这也是Christian Bale和Michael Caine与导演的第N次合作了。在看《致命魔术》的时候我对Bale的口音意见非常大,但是到现在觉得很好,没有什么问题,大概是心情作怪的原因。剩下的Gary Oldman, Aaron Eckhart, Morgan Freeman等都是非常棒的演员,也使得TDK更是多了一个看点。唯一我不喜欢女主角Maggie Gyllenhaal,总觉得她不够漂亮。让我想想换成谁来演吧,恩,Elizabeth Banks,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想到她,你觉得呢?

整个电影剧情十分流畅,也是跟导演剪辑分不开的吧。同样的画面,要是顺序剪辑下来绝不会扣人心弦,但是经过缜密的思考之后,画面的设置绝对能让人感觉到心一直被吊着,你总是会期待下一个画面。某些地方对于PG-13来说确实狠了点,真佩服Nolan的公关能力,在我看来应该是R的电影也能被说服到PG-13。动作场面非常的火爆,蝙蝠车再次出现,当然超级酷的蝙蝠摩托车绝对能让人感到惊奇。故事接近尾声出现的兰博基尼也是肯定会让男士们热血的好车。不知道在国内上映的话能不能看到陈冠希的出现了,反正基本是背影和侧影,模糊而且时间短,倒是新加坡的黄经汉表现不错,戏份又较多表演也很好,让我也去演吧,我也姓黄啊!

回到黑暗这个话题。在以往的preview中我们能大致知道蝙蝠侠与小丑的恩怨与复杂的关系基本贯穿了TDK,他们是互补的,他们都舍不得杀死对方。小丑是怀着怨恨的心从幼年经历到现在,他仇视父亲给他家庭带来的一切,他仇视哥潭市的一切,他想要做的一切,就是将哥潭市陷入混乱陷入恐慌。站在他对面的蝙蝠侠也是从小就憎恨:他所憎恨的是将他家庭顷刻间毁了的一切犯罪,他发誓要将和平带给哥潭市,于是他惩治罪恶,哪怕是自己成了其中的一员。剧情中设置了Aaron Eckhart扮演的检察官,也就是后来的双面人,他其实是夹在小丑和蝙蝠侠中的一个特别的符号。小丑要用他证明再清白的人也会堕落,而蝙蝠侠则希望自己能信任他,让他来改变哥潭市。而女主角Rachel Dawson更是夹在双面人与蝙蝠侠之间的一颗棋子。也是由于她的“死”才使得检察官的堕落。小丑和蝙蝠侠最后都失败了,小丑没有得到他所想要的混乱,蝙蝠侠也没有得到他所想要的英雄。虽然双面人堕落了,但是蝙蝠侠牺牲了自己,塑造了检察官在哥潭市的正面形象,自己遭到通缉。最后Lt. James Gordon说了一句话:"We have to chase him, because he can take it. He's no longer the hero of Gothan City, he has become the silence guardian, the protector. He is the Dark Knight." 要我说,Batman是哥潭市的英雄,正因为他对哥潭市的执着坚持,他对哥潭市的爱才使得他成为英雄,当然,通过TDK,Batman也赢得我对他的喜爱,终于能说我喜欢TDK这部电影,也喜欢Batman!

2008年9月6日星期六

赎罪: so close, and still so far...




        我以为看这部电影会哭,实际上并没有。可这种真切而无处宣泄的伤痛,却更难以释怀。

        也许是由一点嫉妒所生,但那一点虚构一点想象却永远改变了三段人生。该得的幸福永远没有盼到,企盼的救赎也无法来临,只剩在想象中编制的美好,以及在无法谅解的幽怨中继续行进的人生。

        Atonement的确是一部好电影。精致美丽,却又没有陷入小气与束缚。战争的宏大背景只是陪衬,由以来引出这段悲剧的感伤,哀叹,以及无可挽回。

        一部好电影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故事,这点Atonement自不用说。谎言,爱情,战争,救赎……这些主题被协调地糅合在影片里,让剧情熠熠生辉。而这些主题不但最容易让观众动容,也能打动各大奖项的评委。特别是这种永远无法言说的抱歉,更让人唏嘘。导演设计的叙述结构也很棒,时空错序以及倒叙的方式让这个故事更加脉络清晰,更加感同身受,也更加发人深省。配乐与摄影也触动了我的心弦,前者舒缓低沉,没有特意煽情,却将影片的情感宣泄得恰到好处;后者行云流水,呈现在眼前的场面或精致美丽让人心颤,或磅礴大气美不胜收,特别是那个盛名的海边长镜头,将战争带来的伤创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我觉得女主角更是Briony而不是Cecilia……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8岁当护士的她(由Romola Garai饰演)。虽然三个年龄阶段的Briony被三位演员都刻画得丝丝入扣。James McAvoy就不用说了,对他没有看走眼。倒是Keira Knightley在大家的映衬下似乎没那么出彩,虽然她的表演仍然到位,特别是越到后来她越能将一个经过战火洗礼的女人的执著与沧桑写在脸上(虽然这只是……)。

        从各个方面来说,我都觉得这是一部佳作。而现在,也突然间觉得Jon McLaughlin的So Close歌词好适合它,特别是最后一句,so close, and still so far...


One of the Year's Best Films!
My Rating: A





        难忘的场景:

        * Robbie心事重重地躺在浴缸望向天窗,天空中,一架战机缓缓飞过。

        * Robbie被抓走,Cecilia穿着墨绿色的长裙无可奈何地站在门廊前又惊又气,夜间的田园薄雾氤氲。

        * Robbie的梦境中,他踏上回家的路;阳光中他走过一处山坡,山坡上开满鲜红色的花。

        * Robbie的梦境中,士兵们观看着一部爱情电影,当银幕上主角拥吻之时,Robbie在幕前默默哭泣。

        * Briony在医院中辛苦工作,无论那些场面是多么恐怖,残忍,恶心,她都毫无怨言地全部承担。

        * Briony讲出她惟一一次的心动经历,她跳到水里看他会不会来救她。他救了,也对她这样嘻闹感到生气。但是Robbie永远无法知道,Briony不停说着的“谢谢你,谢谢你”之中,并不仅仅包含着感激。

        * 当年老的Briony终于将事实原委道出,她对着镜头说:我,给了他们,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