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3日星期二

《对话尼克松》: 从舞台到银幕的胜败对话

对我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偶然的机会:”Frost/Nixon”将于12月4日晚在学校免费放映,甚至早于12月5日的极小范围点映(三块银 幕)。并且Associate Producer之一的Mr. William H. Connor也将作为校友在放映结束后回答观众的问题。

Frost/Nixon 对话尼克松
12/04/08 Thursday 7:30PM Advance Screening
上座率:95%(约250席座位)

Trailer 片前预告

Duplicity 口是心非

My Grade: A-

《对话尼克松》实际上是奥斯卡提名编剧Peter Morgan改编自他从2002年开始创作、并于2006年在伦敦首演的舞台剧。当晚《对话尼克松》大获成功,至今已经在伦敦和百老汇上演数百次。虽然这并不代表电影就能获得成功,但至少舞台剧良好的口碑也能够吸引观众去留意这部改编作品。
(《对话尼克松》的几张“供您参考”海报)
Peter Morgan,他的作品总以精巧、引人入胜著称。翻看他过往的作品:《女王 The Queen》、《末代独裁 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他不但因此在各大颁奖礼上被提名甚至斩获最佳剧本奖项,也在同一年向奥斯卡输送了最佳男女主角——来自《末代独裁》的King福里斯 特·惠特克以及《女王》凯伦·米勒。对于《对话尼克松》这样一部几乎将整个故事系在Frost与Nixon对话之上的政治惊悚片,剧本和表演将是两个极具 分量的环节,略有失误,整个电影将变得滑稽笨拙,也将很快变成影评人的笑料。观影之前,我是深深相信Peter Morgan的功力的;电影看毕,这个念头更是得到了巩固。

与《女王》的感觉如出一辙,《对话尼克 松》的故事绝对精致且富有魔力。1974年8月8日,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弗兰克·兰格拉饰演)迫于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水门事件宣布将于第二天辞去美国总统职务。1977年,英国的脱口秀主持人大卫· 福斯特(David Frost,麦克·辛饰演)对辞职三年已久的前总统进行了专访。而这两个人的对话也彻底改变了记者行业与政治之间关系的历史。一方是希望在美国大获成功、 从此事业突飞的福斯特,一方是沉默三年、渴望一次翻身大作战的尼克松,两人之中只有一个人能够胜出。
(“我们之中仅有一个能赢!”)
《对 话尼克松》既然是围绕两个人的对话的电影,丰富的台词是少不了的。以对话来刻画人物向来是Peter Morgan的强项。福斯特团队富有幽默感的对话也为严肃的政治气氛添加少许轻松的愉悦。当然这些并不是重点,精华在采访日所进行的那些狡猾、激烈而又精 辟的言语冲击上得到了体现。任何一个小小的问话也许就将左右整个对话的导向,是偏向福斯特还是尼克松?还得取决于谁准备更充分、谁更机智聪慧。

故 事的转折点是尼克松拨给福斯特的一通电话,电影正是因为这个戏剧冲突将故事推向高潮。虽然历史中并不存在这样一通电话,但是这不正是电影的魅力么,通过张 力十足的事件将故事推向顶峰。事实上,此通电话对于整个剧情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存在避免了影片情绪的平淡,使得结尾显得非常精彩。

(福斯特的团队)
万 万没有想到Ron Howard接下了导演任务。电影开头他就秀出真功夫,真实纪录片的运用与影片拍摄画面的剪接、娴熟的镜头转换即刻使《对话尼克松》的可看性上升一个档 次。影片中拍摄角度的定位以及场景的设置着实为电影的真实感铺设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影片赢得不少艺术感。电影的主要场景——对话访谈的直播间,镜头没有很 “固执”的定位在一个或两个方向;这些画面虽然多为近景拍摄,但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小小的为在这样的严肃题材上保持新鲜感做出了贡献,观众至少不会觉得无 趣乏味。不可忽视的是配乐来自Hans Zimmer,真是一个高产的作曲家。Hans Zimmer的配乐多采用管弦乐,大气磅礴。在此片中,他摒弃了自己的传统,大胆用钢琴在人物及访谈中勾描气氛。曲子虽然不多(台词戏份太多),却让人在 特定的时刻绷紧情绪。

影片的结尾显得比较人性化。电影没有大肆“批斗”尼克松,让他在采访最后一天 低下了头,但是这也是颇具争议的部分。水门事件当时的华盛顿邮报执行编辑日前就发表评论:“电影不该让尼克松认错,因为他从没有觉得他做错了。”政治的倾 向往往也影响到奥斯卡的争夺。如果说《对话尼克松》能够提名最佳影片并且也有实力拿下小金人,那么这个结尾的篡改势必形成不利因素。

(尼克松的智囊团)
说 到表演,看电影之前,Mr. William H. Connor就提醒观众不仅好好欣赏电影,也留意留意三次托尼奖获得者弗兰克·兰格拉(校友again,哈哈)精彩的表演。我赞同他弗兰克·兰格拉有上佳 表演,但是个人觉得称不上卓绝。尤其在电影中段,这也是《对话尼克松》比较枯燥、缺乏灵气的段落。首先在剧情上没有显现出其惊悚疑云的紧张感,仅仅有“政 治”的一面;其次弗兰克在这一段的表演略显僵硬,或者可以说面无表情不可揣摩。是深陷水门事件的焦虑,还是对于自己访谈初步成果的满意,从他的脸上得不出 答案。但是影片高潮到结尾,我认为他确实是把握到了电影故事中尼克松的心理,他的表情十分让人信服。另外一名男主角麦克·辛的表演也还不错。个人认为在此 片中,他的演技略有提高,但是与《女王》中的表现差别不是很大,属于确实有一套的演员,离精湛还是稍有距离。
(改变历史的对话)
从 舞台剧改编成电影其实并不是一个轻松的事情。电影的表现形式、台词的电影化等都是需要考虑的。舞台剧版《对话尼克松》并不是以一般记叙手法来表现的:演出 时,有两个朗述者将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一些事件进行描述。而电影是以类似纪录片的形式,时不时会插播来自福斯特团队或者尼克松团队的人的事后采访,这也算是 从舞台剧到电影的人物立体化的优势吧。

电影之后,Mr. Connor也回答了许多问题。大致整理一下,比较有趣的是以下:1. 弗兰克·兰格拉要求拍着片场所有人员都叫他“总统先生”;2. 许多场台词“过盛”的戏居然都是一次通过;3. 那通电话是虚构的(前面也有提到);4. 影片开头的直升机其实是尼克松博物馆藏物,现在还可以在博物馆里看到;5. Mr. William H. Connor提到最多的人是Peter Morgan和Ron Howard;6. 没有人提关于《天使与恶魔》的问题(沮丧)。
(精彩的对话)
对 于这部电影,我的评分介于A-与B+之间,但是没有这个选项,深思熟虑之后给了A-,算是对编剧、影片开头那几分钟以及弗兰克最后精彩表演的嘉奖吧。电影 中段力度不够以及题材对我的吸引力欠缺也是我最终定为A-的原因。但是不可否认《对话尼克松》是一部精致、有磁力的电影,也许能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 男主角以及最佳改编剧本。不过也许它又是一部《女王》样的影片,获得最佳影片及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却都败下阵来。

《澳大利亚》:不悲壮的战争,不曲折的爱情

11/26/08 Wednesday2:50PM

上座率:40% (约80席座位)

Trailers片前预告

Earth 地球: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纪录片的预告片,感觉相当好。当然,感觉不错的也有在座的各位观众。

TheInternational 跨国银行:虽然是新预告片,但是观众并无多大激情。

BrideWars 新娘大战:观众反应很不错,收效颇好。

MarleyAnd Me 马利与我:前排的老人家啊,您不要笑得前俯后仰啊,万一有个闪失不好啊。

MyRating: B

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今年绝对是流年不利,暑期大片纷纷沉没,秋季档的救世之作也未达预期,于是公司上上下下都将最后的希望押宝在了大制作大排场的《澳大利亚》上面。这部集澳大利亚本土国宝双星──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与休·杰克曼(Hugh Jackman)的影片不仅制作经费财大气粗,更大胆以国家名字命名,导演巴兹·鲁尔曼(Baz Luhrmann)甚至将它誉为现代版《乱世佳人》。这部影片对于福克斯来说,不仅有指引公司走出赔本阴霾的艰巨任务,也肩负着在奥斯卡上(哪怕只是在技术单元)有所建树的重要使命。

那么,影片的资质到底如何?妮可会坚守她票房毒药的宝座吗?《澳大利亚》能剑指小金人最佳摄影与最佳服装吗?或许下面的文字会给你一些暗示。

《澳大利亚》片长2小时45分钟,几乎是一部普通电影两倍;而即使作为一部史诗级影片,165分钟也能蕴含太多繁杂的信息量,因此想要调动当今越来越难以伺候的观众情绪,就是本片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于是导演没有安排常常出现在爱情片中的三角甚至多角恋,再有剧情上也浅白简单,让观众阅后即懂;更为简明的是电影结构上隐约形成了上下两部的态势──这一方面确实有助于剧情的讲述,另一方面也使故事有了更好的过渡,不会让观众觉得烦闷。因此,在长而不腻上,巴兹·鲁尔曼是做得较为成功的。

故事讲述 1939年,一位年轻的英格兰女士继承了另一块大陆上相当于如今美国马里兰州大小的一片农场,那里居住着失窃的一代(也译作被偷走的一代),而这块大陆,被白人称之为澳大利亚

(母爱的伟大:Sarah奋力奔向自己的孩子Nullah)

Lady Sarah Ashley(妮可·基德曼饰)来到遥远的澳大利亚,来到自己的农场──Faraway Downs,同时邂逅了英俊狂野的澳洲牛仔Drover(休·杰克曼饰)。这段邂逅得和女性观众详述:虽然妮可饰演的是一位淑女,但是再保守的淑女在刚刚荣登《人物》杂志全球第一性感的休·杰克曼的面前也无法坐怀不乱。而在目睹休狂秀肌肉的半裸沐浴后,淑女也溃得一败涂地……这个片段应该是最吸引女性观众的砝码了吧。

(迷倒女性观众的《People》年度最性感男人)

后来Sarah遇到一个原住民与白人所生的孩子──Nullah(这就是所谓失窃的一代。他们指从二十世纪初到七十年代,被政府强制与亲生父母分开,寄宿白人家庭,学习白人的语言文化的原住民孩子。)莎拉一行人决定重振在牧牛大亨King Carney的强压下逐渐没落的农场,于是他们赶着牛群远征Darwin(澳大利亚北部一城市)。而在一片荒漠中穿行也不是想象中那么乏味无趣,觊觎农场已久,也是King Carney部下的坏蛋Fletcher为他们的迁徙设置了大难题;当然SarahDrover总有办法渡过难关,而且他们的亲密程度也与日俱增──毕竟是一部爱情史诗嘛,怎么能少得了英雄美女的卿卿我我呢?

(Sarah以华美的旗袍惊艳具有中国特色的宴会)

Sarah没有让King Carney的垄断得逞,并在一次关爱儿童的宴会上以一袭改良款华丽旗袍惊艳四座,深深俘获Drover的心。此时难得的雨滴更是为他们的深吻缔造出全片最浪漫的片段,于是《澳大利亚》上部就圆满的告一段落。

(国宝级雨中激吻:唯美、浪漫。)

连接上下两部、起承接作用的,是一段澳大利亚的绝美风光片。千万不要以为放映师放错了拷贝,误拿了某某纪录片。我们姑且认为这一段是导演让观众调整心情、进入更为残酷的下部的过渡品,而不是一味炫耀澳大利亚自然美景的免费广告。

不用想,后半段是围绕日本对Darwin的偷袭展开。继偷袭珍珠港之后,穷凶极恶的日军再次将魔爪伸向了南半球的澳洲。此时,对爱恋中的两位主角来说,Nullah已经俨然成为他们自己的孩子。而三人的被迫分离,也注定了他们要在日军的狂轰乱炸之后开始相互找寻。找寻所要表达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牵挂,是男人对女人的担心,是女人对男人的思念,是孩子对父母的想念……

虽然《澳大利亚》有这么宏大的一个框架,但是作为欲与经典史诗电影比肩的作品,它还是弱了很多。

首当其冲的是剧情装模作样的气势恢宏,这应该是由于电影的定位所致。电影花了不少特效制作的大场面来烘托气氛,可惜的是这些特技假的令人伤心,而且前半段一个阻止疯狂牛群踩踏Nullah的片段显得奇幻而滑稽,完全衬托不出气氛。后半段虽然有一些还算火爆的爆炸场景,但是它们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本来日军的轰炸是一场大灾难,但带给观众的感觉就跟经历一次汽车炸弹差不多, 对战争的渲染明显不够, 无疑削减了不少史诗的程度。同时剧情一再为两位主角的爱情故事铺垫,可遗憾的是这段感情纵使有那么一点小波折,但仍然一帆风顺。只是缺乏不曲折的爱情,影片的史诗感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母亲Sarah与儿子Nullah亲密无间)

其 次,不管导演期望剧情浅显到何种程度,至少应该保证情感处理得严谨吧。然而电影中段,主角情侣因为一个小插曲就分离了,而如果没有日军的侵袭,他们就将永 远不在一起了。这个段落导演处理得尤其马虎,不但剧情的张力不够,而且情感的转变也很不真实。当然,这也许是剧本的不力造成的,但细节决定成败,既然是一 部标榜史诗的电影,要达到史诗级别,就得在各个方面都下功夫。

另外,配乐对于这样一部需要大量情感烘托的电影来说也是尤为关键的。不幸地是,本片的配乐惟有少数几段能激起观众的情绪,整体的配乐都太中规中矩,没有让人耳前一亮的片段出现,仅有片尾埃尔顿·约翰(Elton John)演唱的主题曲表现还不错。

更为重要的是(也是与票房关系莫大的一个因素),《澳大利亚》实在太过澳大利亚了。除去叱诧好莱坞的两位明星以及电影中反复吟唱的《Over The Rainbow》,影片再也找不到能引起美国观众共鸣的因素。失窃的一代?没有听说过;日军偷袭Darwin不是珍珠港么;牧牛生活?也只是看上去有点意思罢了。而企盼两位主角有绝佳表现的观众也最好放低要求──两位这次的演技,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让您满意。

但这并不是说《澳大利亚》一无是处,绝美的摄影是绝对值得称赞的。而虚假的特效也有一种特殊的效果,那就是用肉眼看去,你能明显感觉到特效的,但是这种好似幻境,反倒与唯美的摄影搭配得异常和谐。甚至在很多时候,《澳大利亚》的每一帧都是一副精美的壁画。

(影片中时时刻刻散发出类似此图所具有的美感)

服装也是《澳大利亚》不可忽视的强项。无论是妮可美轮美奂的衣物(特别是两款红色改良版旗袍),还是突显休·杰克曼强壮身材的一套套戏服,不但完美契合两位主角的气质,也在不遗余力地将《澳大利亚》的画面往完美上推进。虽然现在就说《澳大利亚》能获得最佳摄影与最佳服装设计还为时过早,不过笔者以为获取这两项的提名,那简直是板上钉钉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实际有三个结局。除了影院版圆满结局以及将要收录在计划发行的蓝光及DVD中的悲伤版结局,至于另外一个,目前仍处于保密阶段。笔者猜想悲伤版的结局应该会好一些,因为它还能让《澳大利亚》稍微找到点史诗的影子。

《澳大利亚》是一艘巨型邮轮,也许它没能建造的如泰坦尼克那般豪华,但是瘦死骆驼比马大,它仍然是一部值得消磨时光的商业电影──只要您不介意那得消磨您两小时四十五分钟。

《闪电狗》:迪士尼单枪赴会,闪电狗仍称英雄

要不是因为3D,也许我就与《闪电狗》擦肩而过了。在国内未能体验过一次3D商业电影,实感遗憾;于是当电影场次信息出来的时候,我就决定还是要去体验一次,虽然是缺少皮克斯的迪士尼电脑动画。

(感觉非常塞斯·罗根的海报,虽然单一,却不乏喜感)

本 周影院张贴新海报只有《怪物大战外星人 Monsters vs. Aliens》一张,整个画面上也仅仅有塞斯·罗根(Seth Rogan)配音的蓝色粘粘衰人一只,不过总觉得颇具喜感。大型纸板海报有即将在圣诞节大范围上映的《本杰明·巴顿奇事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同天上映的《睡前故事 Bedtime Stories》、前一周上映的《应声虫 Yes Man》、《浪漫鼠德佩罗 The Tale of Despereaux》以及还在包装盒里面(未展示)的《墨水心 Inkheart》。

(圣诞节大范围上映的《本杰明奇事》)

Bolt 3D 闪电狗

11/22/08 Saturday 2:00PM

上座率:40-45% (共256席座位)

Trailers 片前预告

魔鬼山 Race to Witch Mountain: 观众反应不大

粉红豹2 The Pink Panther 2: 成人观众反响很好,至于小朋友们,他们观影真的很安静。

(以下部分请佩戴好3D眼镜观看,yes,包括预告片)

卡罗兰 Coraline: 虽然3D的表现形式很好,但是我觉得观众的议论声感叹声更多的是因为刚刚戴上3D眼镜的新鲜感。

冰河世纪3:恐龙的黎明 Ice Age: Dawn of the Dinosaurs: 再次,成人观众乐翻天。

My Grade: B+

又一次坐在了欢乐的孩子中间,当然第一次观看3D电影的我也非常快乐,甚至有点激动的感觉。当影院大银幕上通过几个炫耀式的3D立体片段提示“请佩戴好Real D眼镜”的时候,我感觉身上的鸡皮疙瘩已经站立起来了。

说 到3D立体电影,目前影院普遍采用两台DLP投影仪投影的偏振3D技术(也可以称作波的极化原理),佩戴镜片颜色偏暗灰色的3D眼镜后,左眼只能看到其中 一台投影仪投影出来的左图像,右眼只能观看到来自另外一台投影机的右图像,两个不同视点的图像传递到大脑,形成视差,从而造成了视觉景深。具体信息可以利 用Google查到。运用此技术的3D眼镜造价也很低(今天Professor的课上专门有说3D成像,他说这个眼镜成本大约为几十美分),可回收亦可带 走。鉴于是第一次体验,于是我决定带走这幅眼镜以作纪念。

(Real D眼镜近照)

OK,我们来看看迪士尼是怎样讲述这个故事的。(涉及预告片级剧透)

从 前有一只叫做Bolt的小狗(约翰·特拉沃塔John Travolta为其献声),他因为被“科学怪人”改造,得到了许多不可思议的超能力,他就是所谓的闪电零零狗。对于自己的超能力,闪电狗可是如数家珍: 力大无比,铜墙铁壁,卓越的跳跃能力,光一般的速度,高能量眼睛射线,以及整个宇宙最强力最恐怖的super-bark(超级犬吠)。只可惜这一切只是广 受欢迎的电视节目,更可怜的是他自打出生一来一直被蒙在鼓里。不过这丝毫不妨碍他与自己的搭档——少女红星Penny(迪士尼一手打造最红最紫青少年偶像 卖力·晒肉丝Miley Cyrus配音)的真挚感情。

(闪电零零狗与他的好搭档正在拍戏现场)

谁 知一个小小的意外,闪电零零狗被迫送到了陌生的NYC,但是他誓死也要回到Penny身边,于是他开始了从纽约到洛杉矶的穿越美国之旅。一路上他不仅结识 了爱耍小聪明的黑猫大姐大Mittens,更得到了可爱爆棚的忠实仓鼠粉丝Rhino的大力支持。有了他们的存在,这段漫漫公路历程自然显得格外轻松。

(寻找Penny的旅程快乐而又“刺激”)

旅 途中有一段黑猫女侠教Bolt卖乖求食物尤其搞笑。一方面引得观众会心一笑,另一方面为观众赢得一个超级大活宝——仓鼠Rhino。随着旅程的推进,一些 感情的铺垫时不时被注入到故事当中。如解救被抓走的黑猫Mittens,黑猫教授Bolt认识现实生活的真谛(似乎有点夸张,嘿嘿),一行人的无忧无虑的 嬉戏玩耍等,这些都是感情升华所需要的催化剂。当然最感人也是最主要的还要数Bolt与Penny的感情了。剧情的高潮部分,在John Powell谱写的曲子烘托下,这段真挚的情谊简直如潮水一般涌袭心头。瑕不掩瑜,这段感情的涌现直截点明了此次迪士尼单枪匹马作战仍能成功的因素。

(可爱的小家伙)

配 角依然很出彩!开场有两只出演同一电视的明星猫。他们调侃还蒙在鼓里的Bolt的语气十分搞笑;相信看过电影上映前的片段的观众还记得有几只傻里傻气的鸽 子,虽然他们不能代表电影里面所有鸽子的光辉形象,但是,只要有鸽子的地方就有观众的阵阵欢笑。仔细看,后面出现的鸽子有提到《海底总动员 Finding Nemo》的小尼莫(Nemo)哦!

(傻鸽子甲乙丙!)

《闪 电狗》的3D映画,无疑又是一个加分的环节。一来是观众体验上的新鲜感,二来是画面的表现上了一个档次。在影院看电影历来有看动画片一定要看DLP(数字 版)之说(在没有IMAX和3D的情况下),加上3D效果造成的景深与视觉冲击,一定引得观众此起彼伏的激动。但是我个人认为,在旅程的Las Vegas(拉斯维加斯)那一段,对3D的“炫耀”不够。要知道拉斯维加斯是多么令人心潮澎湃的地方,这段制作得多炫目都不为过,不幸的是,这里留有一点 小遗憾。

(我们的目标是LA!)

电 影中一共出现两首歌:一首由Jenny Lewis带来的非常清新的乡村歌曲——“Barking At The Moon”,非常契合公路之旅的感觉;另一首是结尾出现的Miley Cyrus和John Travolta合唱的流行味十足的“I Thought I Lost You”。平心而论,这两首歌都是不错的,无论是出现在电影当中还是单独聆听。

本片12月28日将在国内的3D影院上映,对迪士尼或者动画片有爱的朋友们一定不要错过。相信《闪电狗》在美国媒体的上乘的评价以及上映第二周周末票房反而上升的事实能赢得您的信任,我也相信您会喜欢闪电零零狗,爱上古怪可爱的仓鼠Rhino!

2008年11月22日星期六

《蕾切尔的婚礼》: 迷失, 救赎与找寻

虽然离影片上映还有6个月,但是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天使与魔鬼》先行海报就已经张贴出来了。奇妙的是,这张海报从左看是魔鬼,从右看是天使,与电影主题默契十足。

Rachel Getting Married 《蕾切尔的婚礼》

11/14/08 Friday 12:50PM
上座率:7.2727% (共55席座位,观众4名)

Trailers 预告片
(由于只有4名观众,因此都没反应)

Inkheart 墨水心
Four Christmases 四个圣诞
Marley & Me 马琳与我
The Class
Synecdoche, New York 纽约剧中剧

My Rating: B+

(注:此文涉及部分剧透)
不 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英国的黑色幽默电影——《葬礼上的死亡》(Death at a Funeral),讲述父亲过世后,一大家人(包括亲戚朋友)怀着不同的心境参加葬礼,却在碰面中爆发出一连串始料不及的糗事,将葬礼搅得鸡飞狗跳。 Well,我对《蕾切尔的婚礼》的第一感觉,就是它很像《葬礼上的死亡》,但最大的不同就是,本应该热闹非凡、欢声笑语的婚礼,因为一个少女的造访,使这 个家庭喜宴演化成一个异常严肃的事件。而这两部电影,我都很喜欢。

《蕾切尔的婚礼》的危机源头,是 从戒毒所出来的女子Kym(安妮·海瑟薇 Anne Hathaway饰)赶回家参加姐姐蕾切尔的婚礼。围绕Kym在家里度过的几天“婚礼时光”,导演通过聚焦于她,浓缩了一出心理层面的三部曲——“迷失 ”、“救赎”以及“找寻”。在不时爆发的争吵与不断引生的戏剧冲突中,这三个渐变的心理状态踩着属于自己旋律的脚印,交替着时间的推进,缓缓烘托出整部电 影的主题来。

迷失

影 片并没有直接表现Kym的这个心理,事实上,Kym的迷失并不是在当下,而是由多年前的一次巨大事故引发。编剧没有在影片开始就为观众铺陈开这段记忆,而 是在婚礼前藉由Kym参加的戒毒讲谈会点开,个人认为这样做很巧妙,不仅不会给观者留下突兀的感觉,而且在往后的再次提起中,也能很自然的引起Kym强烈 的感情迸发。

也许这个精神层面占据电影的时间并不长,但并不是说这段过往的经历不重要。非但如此, 它不但很好地说明了Kym为什么会出现在戒毒所里,而且对她直白坦率的行为也有较为恰当的解释。概括一下说,这个烟不离手的女孩是属于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 的类型──可能有人不喜欢这么“爽朗”的女生,因为她的话往往不中听,甚至一语中的刺中痛处,但是起码她很诚实,不会在暗地里搞一些真正伤人的事情,所以 我还蛮喜欢Kym的。

救赎

这应该是Kym最自我的心理状态。我们仅能从Kym的行为里略微摸索,惟一能够参考的就是她在戒毒讲谈会上的一段话。

在 进了戒毒所之后,Kym慢慢地进入到这个阶段。对于自己所犯下的罪,她尝试不消极的对待,也能开始慢慢正视。从她参加戒毒讲谈会中的演讲中,她说她已经有 9个月不吸毒了,说明她已经离“迷失”的阶段越来越远,但是迷茫仍在?──那是肯定的,心理的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人能为自己的心划上分界 线:从今晚12点整开始,我便是一个不再相信爱情的人?不,就连James Bond都在《量子危机》中告诉你那是不可能的,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那到底Kym是怎样进行自我赎罪的呢?讲谈会上,她在众多陌生人面前,第一次说出自己的感受:“……对于自己所酿成的错误,我从未希望得到原谅,也不能得到原谅。但是我希望我能带着这个错误,好好地生活下去……”

度过了自责的迷惘时期,Kym把自己从堕落边缘拽了回来。就像前面所说,也许她仍然自责,甚至在以后的生活当中还将会避免不了受到良心的谴责,但这种心理已经不再是她精神的主导。

同样的,导演也没有安排这个从“迷失”到“救赎”状态的描述,影片最初的最初,Kym就已经踏着“救赎”的华尔兹开始起舞,电影着重展现的,是她“找寻”的过程。

找寻

找 寻的开始,是Kym踏进家门的那一刻。当她发现众多陌生人冷漠异样的眼光,她感到浑身不自在。她不明白姐姐蕾切尔(Rosemarie DeWitt饰)对她显现的热情与冷漠,更不能理解蕾切尔把伴娘的身份给了艾玛;几乎所有人都戴有色眼镜看她,甚至自己的亲生母亲都更爱姐姐更多,Kym 能感觉到自己与母亲间无形的隔阂。明明是大家庭的一员,却被迫以旁观者的角色存在,这也是Kym强烈的希望找回自己在家里乃至社会中位置的原因吧。

再 次来到Kym参加的戒毒讲谈会上,Kym终于对陌生人(甚至不是自己亲人)讲述了她埋藏心底很久的感受(她一向坦率),说明她已经进入了逐渐迈向找寻个人 定位的新阶段。她希望讲谈会上的大众能接受她,也希望以此让自己信服她的家庭也会接受她。婚前的晚会上,各方亲戚朋友都对新人表达着甜蜜诚挚的祝愿,然 而,就像一段美妙的交响乐当中一个不和谐的小音符,Kym也表达了来自她心里最真实的祝愿——以及她愧疚的歉意。

我 认为这不和谐的“祝愿”乃是全片中表现Kym心理过程最重要的一个事件,甚至强于之后Kym发生的车祸。首先,她对她长久以来造成的错误表示歉意,暗示了 她的心理层面已处于自我救赎的末期,她能正确的看待自己;其次,也是最主要的,她的行为可以看成是渴望得到大家认同的一种尝试。我们知道她性格直白,也许 这也是她所想出的最直接的方法。只是,她的坦率并没有得到大家的正面答案,相反,姐姐蕾切尔还因此与Kym争吵起来。

婚 礼前的最后盛大活动再次由于Kym的好意搞得不欢而散。对Kym来说她不仅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与原谅,更为痛苦的是令她想起了多年前的事故。感情的强烈冲 撞,也是前面有提到过的Kym痛苦的宣泄,直接将剧情推向了高潮。不过实际上,宣泄归宣泄,这也是Kym追寻认同感的一种极端表现。

婚 礼结束,Kym在参加姐姐婚礼这段时期成长了许多,虽然十分艰辛,充满苦痛。我记得影片上映前曾经放出一个片段,其实那个片段就是影片最开始的地方,戒毒 所的Rose真诚的对Kym说:“祝你好运!”,然而Kym一副不理不睬、感觉古怪的表情;而到了故事的最后,Kym非常真挚的拥抱Rose。很简单的一 个小细节,导演透过这个对比将电影的主题做了成功的收尾。当演职人员名单开始出现的时候,姐姐蕾切尔坐在门廊前面,一个人注视着远处的婚礼工作人员,她心 里一定想的是:“我接受你的道歉,Kym!”

此片的导演是曾执导过我非常喜欢的两部电影《沉默的羔羊》和《费城故事》的Jonathan Demme,此前他集中精力拍了很多纪录片。《蕾切尔的婚礼》是一部很严肃很真实的故事电影,导演甚至采用了类似DV的追踪拍摄手法,当然好处是使影片更 显真实,但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习惯。而使影片更加真实的是,本片的配音全部是由新娘蕾切尔和新郎雪梨(Sidney)邀请的婚礼乐队在故事中现场完成的。

一 部故事真实,情感丰富的独立电影,吸引观众的砝码必然是绝妙的情节以及出色的演技。而我认为此片两者兼顾,而且相辅相成。就情节来说,编剧给了这个故事非 常朴实真诚的外衣,一切事情的发生都非常自然,导演也非常谨慎地处理各方面的感情:母女之间,父亲与女儿们之间,姐妹之间,甚至那似是非是的爱情。尤其是 Kym与新郎好友的感情,没有花大力气来描述,而是将重点集中在Kym与家庭关系的渲染上,也避免了喧宾夺主的尴尬。

本片最大的赞誉应该来自安妮·海瑟薇突破性的演技吧。同时,作为姐姐的演员Rosemarie DeWitt的表现也可圈可点,特别是对妹妹Kym情感的收放表现的非常自然。因为前半段姐姐蕾切尔的戏份蛮多,我甚至在想不会就这么压过安妮·海瑟薇了 吧,然而安妮绝并不是省油的灯(本来她也就是一个特别勤奋向上的演员)。在本片中,她的表现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任何角色,仿佛是另外一个人;而她饰演的 Kym非常有说服力,存在感非常强。甚至从说话的语气中都能感觉出来。在感情爆发的时候,安妮也很小心的控制住自己的气息,没有表现得夸张不真实,而是拿 捏得当。她的这次演出我尤其满意,希望能拿到一次属于她得奥斯卡提名吧,虽然要拿奖也许还得历练几年。(今年我觉得是Kate Winslet年。)

最 后也得说说我对这部电影稍不满意的地方。开始DV拍摄手法的运用让我稍稍不习惯;其次在电影的剪辑上,感觉跳度比较大──往往是这个故事“貌似”还没有讲 完,下一帧就已经是下午或者第二天了,缺少一个催化剂作用的串接事件或者一个象征性的过度切换;然后人物略显繁多,花了一些笔墨讲述了无关主题人物的杂烩 故事。另外本来这个大家庭是一个多民族不同文化的大集合,也许象征了美国的多文化特点,但是导演没有好好利用起来。

总的来说,我对《蕾切尔的婚礼》很满意。

《马达加斯加2》:走出纽约,非洲往事

就像过六一儿童节一般,本周的电影院被调皮的小朋友占据了。

我周六去看的这部电影,经历了这几个月来看电影的最长人次购票队伍(这点从票房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出来)。周围挤满了带着孩子的父母,而我站在他们之间不大不小,觉得有点尴尬。于是买好票我就匆匆钻进了电影院,再一次忘了拿《澳大利亚》的海报和《米尔克》的卡片(nliye注:这死孩子其实是故意没拿MILK卡片的)。等我看完电影杀回来时,都已经没有了……遗憾。

电 影院渐入圣诞市场佳境,大型纸板海报也开始多起来。新添置的有报纸头版式的《模范贱友 Role Models》(我也很想看),也有传统平面型的新007丹尼尔-克雷格主演的《反抗 Defiance》,还有明年主攻情人节档期的购物袋式广告(见下图)——《一个购物狂的自白 Confession of a Shopaholic》。

Madagascar: Escape 2 Africa 《马达加斯加2: 迷失非洲》

11/08/08 Saturday 01:50pm
上座率:55% (共256席座位)

Trailers 预告片

Hotel For Dogs 狗狗旅馆:不论男女老少,都没有反应。
Bedtime Stories 睡前故事:除了小孩,其余人(包括我)都有笑出声来。
The Pink Panther 2 粉红豹2:成年人笑得很开心,小孩大概还看不懂吧。
Monsters vs. Aliens 怪兽大战外星人:笑声不算很大,不过观众至少还是有反应。

My Rating:B

这 部影片的第一个笑点是从“DreamWorks”的logo开始的,我没有看过第一部《马达加斯加》,不知道那部在这个地方有没有“做手脚”。本来梦工厂 的主题音乐挺舒缓,我还想趁机调整调整,没想到音乐一个急停,那个坐在月亮上钓鱼的小男孩被“四个身影”猛然一击,拖走了。

影片从我们的主角“纽约之王”亚历克斯小时候开始讲起,他怎样意外的来到纽约(然后应该是第一部的内容);接下来他和他的伙伴们乘坐“四人帮”的飞机坠落到长颈鹿麦尔曼认为有40%可能是圣地亚哥(美国加州一城市)的非洲,开始了他们的新旅程。

亚历克斯在非洲找到了他的家人,可是梳着“帅气”发型的狮子Makunga(“30 Rock”当红男主角Alec Baldwin配音)一心想要篡夺亚历克斯爸爸Zuba(Bernie Mac配音)的王位。坏人Makunga略施伎俩,踢走了Zuba,而亚历克斯面对的不光是要帮助父亲拿回王位,更重要的是要向他展现出他是一只合格的狮 子。

斑马马蒂也陷入一场危机之中:他一直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直到他找到了非洲斑马群落,才发现自己除了“纽约客”这个头衔,与别的斑马并无二致。更严重的是,好朋友亚历克斯竟然也分辨不出他与其他斑马的区别,从而引发了双方矛盾,互不搭理。

长颈鹿麦尔曼一方面怀疑自己的生命苦短,另一方面仍然为该不该向河马格洛利亚表白而苦恼。知道什么是火上浇油吗?那就是格洛利亚在非洲找到了心仪并随之与 其坠入爱河的大河马Moto Moto(Will I Am配音)!直到干旱来临,古怪的Julien(萨莎-拜伦-科恩配音,我实在不知道他是什么动物,抱歉)借机想出了某个古怪荒谬的方法,才让长颈鹿和河 马之间的爱情之门逐渐打开。

当然,我们怎么能忘了最出众的“四人帮”呢!这支企鹅小分队在本集之中虽然不算特别张狂特别搞笑,但仍然十足抢戏,绝对是最佳的喜剧组合,更不用提他们“ 企鹅一出,谁与争锋”的架势~~ 说到这就得念叨念叨电影里戏份不少且雷人的老太婆。这个走路蹒跚迈着小碎步,靠假牙吃饭的老人家,动起武来简直容光焕发青春永驻,乍一看还以为是霹雳娇 娃,连亚历克斯也怕她三分。而亚历克斯不但与她在纽约巷战,到了非洲也未能逃脱其魔爪……此时配乐很滑稽的使用了《黄金三镖客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的经典一段,实在太搞,一下我就乐翻了。不过再凶悍的老太太遇见“会飞的企鹅”,也就高下立现。只需一招,“霹雳娇娃”就被扔飞老远。

众所周知,梦工厂在剧情创作和故事的讲述上总与迪士尼-皮克斯有一定差距,此剧也不例外。除了剧情较为单薄,发展也稍显平淡。总体上观众笑声不是很多,特别是小朋友们几乎没有笑过,也许梦工厂该好好思索下问题出在哪。

创 作了成功的《功夫熊猫》,Hans Zimmer再次为梦工厂谱写乐曲。虽然这次原声专辑并不完全是他一手抄办,但是经典的汉斯式曲风仍然能唤起观众的情绪。来到非洲,自然曲子里洋溢着非洲 音乐元素;一袭土著语言的唱腔让人领略到这片自然广阔之地的热情与美丽。另外原声对多部电影配乐的致敬,也使观众(特别是老影迷)对它的印象连连加分。 Moto Moto的配音者为原声贡献也颇大,他为电影写了几首素质不错的歌曲。想必大家最熟悉的都是“I Like To Move Move It”,你也想摇摇屁股么?

影片结束,漆黑的银幕上出现了一行白色的文字:“谨以此片献给 Bernie Mac,是他带给我们无尽的欢声与笑语。”这是伯尼-麦克最后一部动画配音作品,本周上映的另外一部电影《灵魂歌手 Soul Men》则是他倒数第二部真人表演的电影。R.I.P.,Bernie Mac。

总结,《马达加斯 加2》也许算不上精彩,但还算好看。下周我才有机会去看国内大部分影迷早已观摩了的新007,虽然因为大家都已看过我就不打算写了,但是《终结者4》的剧 场预告片我将在下周观看的另一部电影观后感中写出来。是哪部?呵呵,先卖一个小关子,是我一直想看的,终于得以在这里的电影院上映了。



《情色自拍》: 小电影拍出大感情

看电影的这天正好是万圣节,所以那个mall里异常热闹。蝙蝠侠,蜘蛛侠,漂亮的女巫,可爱的仙女在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孩子们也乐此不疲的在 每一家商店门口重复已经说过N遍的“trick or treat~”。当然店家们也早已准备好了送给小朋友们的礼物,别家送的什么我记不清了……但苹果送的那个蓝色水壶还历历在目,上面那个被咬过一口的苹果 太熠熠生辉啦。

来到影院门口,发现本周免费赠送的电影周边有:《玛丽与我》海报一款,《澳大利亚》海报一款,《米克传》卡片一套四张。可由于我注意力不在这上面,最后居然忘了拿《澳大利亚》海报 &《米克传》卡片,希望下次去时还有,祈祷!

Zack and Miri make a porno 《情色自拍 / 扎克&米莉拍XX片》

10/31/08 Friday 02:05pm
上座率:10% (共256个座位)

Trailers 片前预告

Yes Man 《应声虫》:有一个场景有笑声。
Bride Wars 《新娘大战》:观众无反应。
Confessions of a Shopaholic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观众无反应。
My Bloody Valentine 3D 《恐怖情人节3D》:继续沉默。
Soul Men 《灵魂歌手》:有一个老兄笑得欢天喜地的,还一个人不停鼓掌。

My Rating:B-

一部大众主流的喜剧能打着“色情”的旗号在电影院上映,一定有它独到的地方,至少我是这么理解的。于是我迫切希望此片在原创剧本上下足功夫,至少要有新颖的地方。那么到底这部电影表现的怎样呢?

总的说来,这是一部蕴含温情(导演凯文-史密斯语)的贾德-阿帕图式喜剧。我们可以将之分成两个部分来看。影片前半部分十分搞笑,不停歇的荤桥 段,大胆而且富有激情,你想要看的什么都有了。(是的,你想看的什么都有!哈哈。)甚至塞斯-罗根(Seth Rogen)也倾情奉献他无比丰满的大屁股(最近上脱口秀,他倒是瘦身成功,据称是为了新片)!影片后半段,情节逐渐流露出小小的感情(这也是凯文-史密 斯说本片可以看做浪漫爱情喜剧的原因),可是,真情流露的开始也正是本片落入俗套的发令枪。原本笑料连连的电影,就好像是被一刀从中斩断一样,以至于后面 很长一段时间里观众都再也没有笑声!若是只从后面开始看,说不定还以为本片是一出平平淡淡的浪漫爱情片呢。

首先从精彩的前半段说起吧。为了满足读者们的好奇,首先特别说明本片裸露画面很多。继《忘记莎拉-马歇尔》里有男演员正面全裸之后,本片也不甘示弱的安排了一个一丝不挂的男人,而前者好像还没有女性全裸的画面吧,所以本片就要更甚一筹了。

本 片笑点的恶俗是不言而喻的,从片名也能够看出来。与同是塞斯-罗根剧本制片表演的《超级坏》不同的是(虽然两部都是笑点低俗的喜剧),《超级坏》还是要更 智慧一点。而看本片呢,你都不用带脑子去电影院,或者你把脑袋放在卖爆米花的mm旁边和她吹牛,然后身体进影厅看电影,我都保证你的身体也会笑得颤抖起 来。

然后我们先不说主角,说说客串的两个明星。一个是“苹果男”(因在苹果公司的广告片中扮演“苹果电脑”而获此名)贾斯汀-朗(Justin Long),另一个是新超人布兰登-罗斯(Brandon Routh)。他们仅仅在Zack和Miri的高中同学聚会上出场不过10分钟,但却是非常抢眼。一是他们身份比较搞笑,戏里面贾斯汀-朗的角色名字叫 Brandon,而Brandon Routh的名字是Bobby Long(发现什么了吗?),更劲爆的是他们是情侣!这也害得从中学开始就暗恋Bobby Long的Miri备受打击。而在舞会现场他们的对话也是先让人冷汗狂降然后狂笑不止。小提一下,苹果男没有辜负广大苹果粉丝的期望,他坚定的使用着苹果 的产品——iPhone 3G。

再来看看主角和他们的戏班子吧。Zack和Miri其实是室友,也 是相当好的朋友。由于没有付清房租水电,不得不想办法赚钱养活自己,于是他们想到了拍XX片赚大钱。Zack拉上一同在咖啡店打工的小黑哥(此人的老婆极 其搞笑),然后到处招兵买马,经过几轮海选,终于得到他们想要的人才。

有了演员班子,总的有个导演啊,于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导演。有了导演拍电影总的有个响亮的名字啊。于是他们左想右想,精挑细选,最后挑选出《Star Whores 星球战荡妇》(之于《Star Wars》)。结果在淫荡猥琐的宣传照之后并没有得以开拍。大家伙正在失意时,Zack迸发出一个新的想法:《Swallow My Cockaccino 吞下我的XXX》。根据影片剧本(其实压根就没有剧情嘛)要求,Zack和Miri要演绎一场激情火爆的“缠绵”戏,本来他们保证不把感情带入其中,可是 他们真能做到吗?……然后温情的故事就开始了,一切变得那么俗套。

不过我觉得电影(指真实的电影,非戏中那部“电影”)的选角还是蛮对的。塞斯-罗根不用说俨然一副R级喜剧的模样,而现实中的伊丽莎白-班克斯(Miri 的饰演者)也是非常活泼的一个人,还比较符合剧中开放加放荡这个性格(Miri曾直白的给超人说:不要感谢我,上我!)。只是在剧中显得有点老,其实还是 很漂亮的。

凯文-史密斯说这次他要电影的原声音乐“回到70年代”,所以剧中的歌曲都是70年代的。年代虽然久远,但是缺少了份当代歌曲腻得发晕的流行味,也使电影最后温情得一笔显得比较淳朴,虽然我并不喜欢那个俗落的结尾。

要是影片分上下两部,我会给前半部分更高的评价,至于后半部分,我确实觉得是个败笔。

另外本来计划要看《Changeling 换子疑云》的,但是后来也因为那个“不可抗拒的事务”错过了,希望还有机会能看吧。


2008年10月30日星期四

High School Musical 3: Senior Year: 青春的延续

《歌舞青春》回来了!而且这一次的回归无比强势──不仅电影制作预算连连翻倍,最重要的是从电视小屏幕翻身跃上大银幕,誓要给青少年们带来最兴 奋、最不一样的万圣节电影感受。而自我判定已经度过青春期的我也顶着“装嫩”的罪名,悄悄混入一群群叽叽喳喳的美国青少年,走进了电影院。

High School Musical 3: Senior Year 歌舞青春3:毕业季

10/24/08 Friday 04:00PM DLP
上座率:50% (共256个座位)

Trailers 片前预告

- 《17 Again 重回十七岁》:绝对正确的预告片选择!当《老友记》中的Chandler变成少女杀手Zac Efron的那一刻,全场女性观众的鼓掌欢呼就震耳欲聋了;而当Zac脱掉上衣大秀胸肌,少女的尖叫声与晕倒声更是要掀翻整个大厅的顶棚……我从未遇到过 这么热烈的观影激情。
-《Coraline 鬼妈妈》:绝对的先行预告片,时间不长且非常无聊。喜欢《绝望主妇》里Susan的朋友们可以关注一下,片中Coraline母亲是由她配音的。
-《Delgo 德尔哥》:我代表全场观影者冒昧地问问大家:有人喜欢这个预告片吗?
-《Bedtime Stories 睡前故事》:观众反应不大,广大FANS基本还沉醉于扎克-埃夫隆的脱衣画面中。
- 《Bolt (HSM3 Special Edition) 闪电狗(<歌舞青春3>特别版预告)》:不同于我们见过的《闪电狗》预告,这次迪士尼给《闪电狗》三大主角之一,甚至能抢主角戏份的胖仓鼠买 了一张电影票:小家伙坐在影院的座位上不停地说好想看《歌舞青春3》,还说扎克-埃夫隆简直awesome(棒极了),直到有另外的小老鼠提醒这个小胖墩 他也在拍电影,之后才是经过重新剪辑的《闪电狗》剧场版预告片。

My Rating: B-

这 次观看《歌舞青春3》是我在美国看电影以来最有气氛的一次。首先,上座率在原本冷清的周五下午也能达到50%,足见这个系列在美国的人气(连我在食堂打工 时也听到有大妈级人物在办公室里咋咋呼呼地大叫:High School Musical 3!!!);其二,观众基本都是年轻人,电影主角们乃是当今美国青少年绝对的超级偶像,观影的气氛从始至终都无比活跃,不仅尖叫连连,欢呼声也此起彼伏; 第三,电影映毕,观众们疯狂鼓掌,哗啦啦哗啦啦,还伴随无数口哨,这可是我从在美国看第一部电影(《阅后即焚》)以来就一直期待但一直没遇到过的场景,今 日终于完成心愿了啊。(眼泪哗哗的)

灯光渐暗,正片开始…… “What team? Wildcat! What team? Wildcat! What team? Wildcat!”一开始,《歌舞青春3》就将你带回熟悉的篮球场──还是那热情似火的红色球服,还是那动感依旧的歌曲《Now and Never》,很快你那颗“还不能相信《歌舞青春3》已经在眼前”的小小心肝就会沉醉下来。当然,对于看过系列前两部的朋友来说很快就能进入角色,但那些 未曾接触过的观众们,上手当然就略有难度了──不过不要犹豫了,快去把前两集找来看吧,见证一下这红火得犹如“美国《还珠格格》”的《歌舞青春》,见识一 下她为何有如此魔力!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哦!

当然,电影红翻天,几位外形靓丽的主角也如日中天。最 红的有仨:扎克-埃夫隆(Zac Efron)、瓦妮莎-哈金斯(Vanessa Hudgens)、阿什丽-提斯代尔(Ashley Tisdale)。不过最红最紫的肯定是女生们“惊声尖叫”的对象啦——扎克-埃夫隆!

前面就提到从《重回十七岁》的预告片开始,女粉丝们就毫不吝惜她们的分贝,就像谁的声音最大就能拥有他似的(不知道她们的男友做何感想,也许他们来看《歌 舞青春3》就是她们以分手相要挟的吧?哈哈)。所以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请一定要做好耳朵的保护措施,秘诀就是:密切注意扎克-埃夫隆的动作!小伙一耍帅, 就请在0.1秒后接受来自粉丝的狂轰滥炸。片中他更衣的时候更不得了……请务必用手堵住耳朵,否则耳膜就有被震破的危险!

好,继续回到电影上来。“小野猫队”再次“有惊无险”地一边歌唱一边进球得分,拿下了整场比赛。不过这次在欢声笑语的同时,要好的朋友、暧昧的情侣却不得 不思考毕业后的事情。而好不容易筹划了一出毕业舞会音乐剧作为纪念,也因为Gabriella被Stanford Univ.录取发生了变数。最后毕业舞会能圆满成功么,他们的未来到底怎样,还是留待大家自己品尝吧。

而剧终的人物,也都成大了。意外申请了Juilliard School的Troy不再是只懂篮球和儿女情长的小白脸,不知道怎么应对女友Gabriella的“Goodbye”以及自己将来选择的他,将所有郁闷 宣泄在了夜晚的舞台,却“不巧”被有心人看到。当然Troy有最足的戏份(这是绝对一定以及肯定的),反倒是女主角Gabriella曾经势均力敌的势态 不复存在,不过她仍然是那个心地善良貌若天仙(但我怎么觉得她越来越不漂亮了,粉丝们不要扔鸡蛋啊)的好同学。而我们的“女王”Sharpay还是很嫉妒 Gabriella总能得到最好的歌曲,为弄到乐谱不免略施心计支走Gabriella,以保证自己绝对是世界范围乃至宇宙中心舞台的第一美少女(她一点 也没变嘛)。最后被众多“心怀不轨”的粉丝怀疑是gay的Ryan也(再次)发挥出他在舞蹈编排方面的造诣,以至于我们要考虑是否需研讨到底是他是舞台女 王呢,还是他姐姐是?(汗!)

当然,这次是从电视搬上银幕,肯定要有新元素加入嘛。而两个新“元素”,一个是甘做女王Sharpay书童文秘的“甜蜜”金发伦敦腔美女,一个 是傻里傻气、几乎所有笑点都集中一身的“Rockman”。巧合的是这两个人都和Sharpay有比较直接的关系,还有在台上言语过招(不过我到现在还是 没有看清楚“Rockman”长什么样子),而他们的添置,也确实为本片增加了一抹轻松亮丽的色彩。

本 来主角就不少,还多了两名小配角,因此前两作里的Zeke,Jason和Martha(大家还记得么?就是那个喜欢Sharpay的小黑哥以及那个挺丰满 但是能唱能跳的女孩,以及她的老相好)今次戏份大大减少,总的来说除开第一男女主角,已经变成第二男女主角的“女王”和她弟弟,连Chad的戏份都没原来 那么多了。不过硬要拼出一个核心六人组的话,海报上那几个笑得灿烂无比、牙都要掉出来的装嫩青年(是的,他们也早过了高中生的年龄)也还是算吧。

想当初我看第一部的时候,还是纯情少年一枚,惊讶于Gabriella和Sharpay的美轮美奂──特别是她们婀娜的身材以及纤细的小腿──令我禁不住 把第一部多看了几遍。而这电影俗归俗,还是挺能从中找到青春气息的;另外第一部的歌曲悦耳动听,又极具传唱潜质,所以《歌舞青春1》给我留下了非常良好的 印象。然后《歌舞青春2》稀里糊涂的就看过去了,它并没有延续第一部的经典,不过还好也算能看,而我压根儿也没多期望过什么。这次的第三部,作为迪士尼欲 “克死”《电锯惊魂5》的棋子,藉着“再次找到青春的感动”这个初衷(呃,貌似有些肉麻),我还是心怀小小的期待。而还好,还好,它也证实了自己没有让我 失望。

《歌舞青春3》情节的高低起伏延续了第一部的设置,也算是回归原点之作吧。这个系列总有个故事讲述模式:影片开始不久比较轻松,然后渐渐升温,后来出现意 外,进入低谷,接着开始励志,逐渐达到高潮,最后结束。在《歌舞青春3》中,食堂的团体舞蹈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而Evans姐弟的诙谐快歌以及 Gabrielle的郁闷必备曲也都保留了下来,就连结尾也又是一个集体操的大杂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观众仍然会买账。我赌《歌舞青春3》能击败《电锯 惊魂5》,哈哈。

当然,对本系列来说,最不能缺少的除了尖叫诱发器——青春偶像们,就是电影的音乐与歌曲了。继第二部的原声加入比较流行的风格后,第三部更是大 吹流行风,而对经典歌曲的重新编曲也能赢得不错的印象分。我个人觉得这张原声好于第二部,而且不可避免的将攻占公告牌专辑榜的Top 10,而且还很有可能拔得头筹哦。考虑到《歌舞青春》的专辑向来是长卖型选手,迪士尼又可以哈哈大笑了。

和 我同去看电影的女生从来没有看过《歌舞青春》系列,也不认识这些迷死美国人的偶像,但是即便是这样,对她来说这部包含青春味道的娱乐片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她更是给出了B+的相对高分)。为什么?因为除了影院效果确实比电视要飞升无数级别外,《歌舞青春3》让她有种想融入电影跟随主角们又唱又跳的想法,而 这,确实是让人振奋也是迪士尼所期望的。

电影最后我们的笑痴五人组加女王Sharpay牵着手,噙 着泪微笑着,因为他们都毕业了。你也想分享他们的快乐与感伤吗?抑或是你也想跳进去甩开现实和一群从不学习的高中生一起载歌载舞?所有的这些,你都能从电 影院里灯光变暗的那一刻开始体验。只要你还想追寻青春,没问题,Wildcat,game on!


2008年10月12日星期日

《谎言之躯》: 在中东的受虐日子

其实除了《谎言之躯》,本周上映的影片还挺想看《摇滚帮 RockNRolla》、橄榄球题材的《生命快车 The Express》以及扩映后的《公爵夫人 The Duchess》。当然,只在7个城市点映的《摇滚帮》是没有眼福了,而后两者也由于种种原因错过,难免有一丝遗憾。

本 周这电影院里新添置了两个大型纸质广告牌。其一是迪士尼的《闪电狗 Bolt》,虽然本片是以可爱的小狗作为主角的3D动画电影,不过广告牌上却不见小狗的踪影,只有闪着金光的立体红色闪电;另外一个广告牌则是主打圣诞喜 剧市场的《四个圣诞节 Four Christmases》。

影院赠品方面,本周能带走上周还有剩余的《灵光乍现 Flash of Genius》海报,另外有《微光城市 City of Ember》海报两款以及塑料小口袋一款。我竟然忘了拿那个小口袋,不过拿回家也只会用去装垃圾吧,呵呵。

还有一个小惊喜,就是第一次看到《澳大利亚 Australia》的海报,赶忙照下来。后来发现网络上已经发布海报了,但是仔细一看,两款是不同的,于是放在一起,大家可以比较一下。

Body of Lies 谎言之躯


10/10/08 Friday 01:20pm
上座率:5%(共256个座位)

Trailers 预告片

- Four Christmases 四个圣诞节:观众有笑声。就两次影院预告片获得的反应来看,估计票房不错
- Valkyrie 刺杀希特勒:没有反应。哎,阿汤哥啊
- Seven Pounds 七磅:果然是在影院看预告片更有化学反应,200%想看这电影。观众也在议论,不管议论不议论,只要有Will Smith,票房绝对有保证。值得一提的是此预告片采用了与《伊丽莎白:黄金年代》预告片相同的曲子
- Yes Man 应声虫:金·凯利的电影预告竟然没有笑声,汗

My Rating: B

首先有两个事情想要说明一下~ 一个是关于上座率的事情:影院另一个厅在30分钟前也在放映《谎言之躯》,所以我猜很多人去看那场了吧;其次最近的总统选举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电影市场,因此影院的热闹程度确实有打折扣;另外一件事是关于我的评分,我承认鉴于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和两大主角的情面上我才给的B,实际上也许会低一点。

本 片预算大概在7000万,但是仅凭这样的素质在本土收回票房是有些悬乎的,当然这也得看首周末票房。目前《谎言之躯》的综合评价不过不失,当然如果它本周 末首映能取得看得过去的成绩,第二个周末能保持较好的下跌率并从《马克思·佩恩》手里抢下部分观众,保住成本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如果前两周成绩都不好,那 么问题就大了,看看从接下来第三周要上映的片子,就替它捏把汗啊!

虽然很多人都对本片的预告片毫无感觉,但是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看了预告片才想去看《谎言之躯》的。但是临近上映,众多负面的评论使我不得不考虑把期望放低点,于是今天我是做好了失望准备才买票进的影院。

前面也说了我挺喜欢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最爱他的《角斗士 Gladiator》和《银翼杀手 Blade Runner》。记得好友送我《角斗士:导演加长版》,我半个月之内完整看了三遍。而不同于《角斗士》,雷德利这次打起了反恐与高科技的主意,其实不管是反恐、高科技,还是它们的结合体题材,电影已经用烂了;因此本片在题材上不够新鲜亮丽,但还好本片改编自一个记者的小说,因此它写实的一面还是有闪光点的。除此之外剧情则显得有些臃肿,我时不时都会想:“怎么还在干这件事啊?”

除开鸡肋的题材与剧情,本片的其他一切都是按照火爆大片运作的。久经沙场的雷德利爷爷(人家七十来岁了,再几年都能拿终身成就奖了)在画面、节奏以及场景上轻车熟路的就炮制出大片的感觉,而《角斗士》的金黄与冰蓝色调在本片中也得到了新生:剧情多辗转于中东国家,荒无人烟的沙漠自然是一派金色的沙硕;而为了使人感觉科技感十足,导演不得不采用阴冷的蓝色调来体现。另外要问7000万预算都花在什么地方了,当然是高昂的特技以及大场面场景设置。本片的爆破场面可是一点也不含糊,开篇不过几分钟就有一次强烈的爆炸,更不用提后面直升机与汽车追逐的精彩场面。

角色方面,和导演合作惬意的拉塞尔·克劳(Russell Crowe)这次俨然“退居二线”,他饰演的Ed Hoffman在美国通过卫星轻松的指挥着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饰演的CIA特工Roger Ferris在中东完成一个接一个危险的任务。你想知道有多容易吗?Ed能够一边带儿子去厕所一边给Roger下命令,能够一边送女儿上学、在女儿参加足 球比赛时给女儿留影时一边慢条斯理的通过电话瞎掰。

莱昂纳多就惨多了,不仅要渗透到中东,冒着生命危险去探这探那,还往往卷入交火事件当中。皮肉之苦还是小伤,差点变成两段那才是最恐怖的。当然这样卖命的 一个好处是上镜率及其高,哈哈。顺便说下实在不习惯马克·斯特朗(Mark Strong)饰演的约旦佬的名字——Hani,听起来像极了honey。

而题材呢…… 好像反恐这个名词一定要和中东挂上关系,电影80%的场景都在中东几个国家:约旦、卡塔尔、伊拉克、叙利亚以及阿联酋联邦。其实要是能减少一些中东国家的 场景我会更感兴趣一些,老是在这些除了沙子还是沙子的地方瞎转,几乎让人神经崩溃。所以当影片出现华盛顿和阿姆斯特丹的时候我真的是眼前一亮,可惜好景不 长,没多久我们的英雄Roger Ferris又回到这些美丽富饶(石油!!!)的土地上了。

当然他回到约旦也是有原因的。尽管这个原因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也许导演希望这段闪烁的爱情能为本片增添一点(哪怕是一丝)的看点,虽然为爱情戏添彩的 这个小女子根本没名气。不过也许本片主要的观众群只是男性观众,因此这个问题自然而然的就被忽略了。BTW,说起来本厅里看电影的真的全部是男性呢。

另外影片的高科技其实也只能算是一个噱头,也就是在传统枪战的基础上加入了远距离监控与指挥,并不会出现类似007那些先进科幻的武器。而那些期望通过如此前卫的作战指挥解决抓捕恐怖头号分子的朋友们也可以暂时放下幻想了,因为其实一切,都还是得靠计谋与安排才能达成最终的目的。片名中所说的“谎言”则是使得这些计谋与安排成功的必要因素,虽然用了这么文绉绉的词汇,但在电影中给人的感觉涵义并不深,仅仅是些小伎俩罢了(只是很不幸,Roger不仅卷入了这场随时可能丧命的任务中,他还被粘在“谎言”编织的网中,直到最后才侥幸逃脱)。

这部后911时代的反恐电影,也谈及了美国在反恐战争的影响与作用。与那些宣扬美国精神的反恐影片略微不同的是,莱昂纳多的角色“觉悟”出反恐其实是美国开始的一场无休止资源争夺游戏,如果美国人不去找人家麻烦,人家何必要多此一举找美国的麻烦呢。但这样的自我剖析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太深入的去探究,这也是一点遗憾,本来有机会提升一个层次的──要是能达到《撞车》探讨种族歧视的那个深度,剧情平庸这个问题也是能够被观众忽略的吧。

说了一大通负面,其实也是有好的方面的,否则它怎么能在我心中爬上B的台阶呢。除了前面有提到导演对影片的驾驭很到位的,准影帝的表演也是值得肯定的,且不说牺牲相貌搞得自己完全是个大熊猫眼,能屈能伸的特质也很好体现了特工的形象,只是并没有出现能为之叫绝的表现,所以我们还是寄更多的希望于《革命之路》吧。而正影帝则由于角色的原因一直就一副不温不火的表情。当然我们都只希望看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出现在影片当中,仅此也够了。

最后,《谎言之躯》硬朗的风格注定不适合所有人,特别是会将许多女性观众拒之门外;且电影也实在太过严肃古板,竟然找不到一点小幽默的地方,以至于散场之后我后面一排的一位仁兄仍然在梦中反恐呢。但是要是你喜欢这两位演员或者本片的风格,我想你也不会错过吧,只是千万不要在观看的时候约周公一起反恐就好了。

2008年10月5日星期日

Nick & Norah’s Infinite Playlist / How To Lose Friends & Alienate People: 喜剧胞弟!热闹翻倍?

本周末有很多电影上映,唯有这两部电影是我看过预告片之后有兴趣的。本来还在权衡到底看哪一部,没想到一并看完了。

这周去电影院可以免费拿三张海报:《马克思·佩恩 Max Payne》、《灵光乍现 Flash of Genius》以及《蜜蜂的秘密生活 The Secret Life of Bees》。除了《蜜蜂的秘密生活》的海报没有拿,前两者已经被我拿回家贴在墙上了。

影院新增超大《玛丽与我 Marley & Me》的纸质广告,虽然主演是珍妮弗·安妮斯顿(Jennifer Aniston)与欧文·威尔逊(Owen Wilson),但纸板上面只有一只巨大无比的狗,跟预告片一样无聊。
――――――――――――――――――――――――――――――

Nick & Norah’s Infinite Playlist 尼克与诺拉(爱情无限谱)


Regal Cinemas Carousel Mall Stadium 17
10/04/08, Saturday, 02:20pm
上座率:35%-40% (共256个座位)

Trailers 预告片

The Uninvited 不请自来:观众无反应,可惜了大美女伊丽莎白·班克斯(Elizabeth Banks)
Bride Wars 结婚大作战:凯特·哈德森(Kate Hudson)与安妮·海瑟微(Anne Hathaway)引来全场阵阵欢笑
The Spirit 幽灵:估计观众看过多次,没有感觉了
Milk 米尔克:应该是新版预告片,有几个画面不同了
Paul Blart: Mall Cop 商场保安:比《结婚大作战》还要更强烈的笑声

My Rating: A-

――――――――――――――――――――――――――――――

How To Lose Friends & Alienate People 如何众叛亲离


Regal Cinemas Carousel Mall Stadium 17
10/04/08, Saturday, 04:25pm
上座率:40%-45% (共约65个座位)

Trailers 预告片

Four Christmases 四个圣诞节:时不时有笑声
Soul Men 灵魂歌手:一个黑哥们笑得非常开心
The Brothers Bloom 布鲁姆兄弟:有熙熙攘攘的笑声

My Rating: B-

――――――――――――――――――――――――――――――

《尼 克与诺拉》与《如何众叛亲离》是喜剧胞弟是不无道理的。首先它们都选择在这个周末上映;其次它们都改编自小说;然后它们的故事都发生在NYC纽约市;再者 它们都在影片中提到“布拉德·皮特”,虽然这个理由好像扯得太远;最后,它们的父母都给他们取了一个很长很长的名字,并且为表明胞弟关系,两者的名字中都 加入一个“&”。

《尼克与诺拉》,或者完整翻译过来:“尼克与诺拉的无限乐谱”,听起来似 乎傻傻的名字,却包含了我们期望在青春喜剧片中看到的所有元素。虽然最近的好莱坞喜剧都被贾德·阿帕图式的“超级坏”类型所垄断,但哥伦比亚公司显然是想 给今秋的电影市场注入一丝纯洁温暖的阳光,因此遍诞生了《尼克与诺拉》这样一出内含暖暖情愫的青春喜剧。

我一直在犹豫到底给这部电影评多少分:B+还是A-?当然这是有原因的。首先,我从年中开始就一直想看青春片,以此怀念慢慢流逝的青春(汗),因此我对《尼 克与诺拉》的第一印象就非常好;其实电影看毕,感觉更是好的出奇,不但与期望相差无几,而且我很看中的原声也比想象中更棒。虽然即便如此,它也就只是一部 青春片而已,但是想来想去,算啦,还是不要把自己搞得像冷面杀手一般,喜欢就是喜欢,所以我就索性给A-了。

原著小说是怎样的,由于没有读过不得而知;但就电影剧本来说,还是充实而略显精致的,特别是导演时时刻刻都没忘在影片里倾注浪漫色彩,而观众也可以轻易就觉察出系在男女主角之间的那根特别的红丝带。

迈克尔·塞拉(Michael Cera)在继《超级坏》和《朱诺》之后再度出演有点呆呆略显木讷的小男生。其实我挺喜欢他饰演这样的角色,因为他长得就是一副好好男生的脸,说话就算是 带有脏字也不会留下很坏的印象;同时他有一点点隐忍的性格,不管女生怎么对他不好,他都默默不语,虽然其实他什么都明白,是挺聪明的那种人。当然也正是这 种小男生才能很自然的和女主角在电影里暧昧起来。

影片开始,出现电影片名与主演的字幕非常可爱,很 容易就可以联想到《朱诺》。而剧情围绕几个高中生在纽约寻找“Where’s Fluffy”乐队的一晚展开,虽然对这样青春电影,我们不用脑子去想都知道最后会发生什么,但还好,还好,无论故事多么陈旧,《尼克与诺拉》的过程都是 温馨而有趣的。

Nick(迈克尔·塞拉饰演)是“The Jerk Offs”乐队中唯一的异性恋成员,常常自己在家做音乐,当然也时常为女友灌录几张乃至十几张CD,在他被女友甩掉后的一次聚会上,他被女主角 Norah(凯特·戴琳斯饰演)借走五分钟的恋情,然后他们一起经历了一个非常奇妙的夜晚,演化成也许是他们生命中最难以忘怀之夜。

不同于以往青春片一骨碌荷尔蒙过盛的势态,尼克与诺拉的故事是温柔而细腻的,所以我还挺喜欢《爱情无限谱》这个译名。而影片中Nick还有三个非常好玩非 常够哥们的同性恋朋友(记得我上面说过Nick是他们乐队里惟一的异性恋吗),纯真的友谊让人感动,而这并不仅仅体现他们努力为Nick拉拢与Norah 的关系哦;另外当Tom(其中一小gay)牵着Nick的手大谈披头士关于爱的看法之时,相信每一个观众都能明白,爱是平等的。

Norah当然也有自己的好友。她和Caroline是一对“模范”朋友,当Caroline在聚会喝醉了,冒冒失失跑到了大街 上,Norah、Nick以及乐队其他成员花了大半夜的时间去找她时,当Caroline因为害怕Norah生气而不敢打电话找向她求助时,都让人心异常 温暖。后来她们团聚,因为醉酒躺在Norah怀里的Caroline就像小女孩依偎在母亲怀抱里那样安心而甜蜜。

而整部电影最最搞笑的剧情实际上都被Caroline占据了。虽然有些情节难免还是有点恶俗,但是看到这些地方整个大厅的观众都笑声不断,每个人都还张着嘴 大呼:“啊!啊!欧!”,每个人!另外需要严重注意的是:“一个被三个人嚼过的口香糖的故事!”这事儿贯穿全片,而且每次出现,必招引来阵阵开心的欢笑。

再说到Nick和Norah……我是觉得他们很合拍的。他们不仅对音乐同样热爱,在对话、行动上也有一样的节奏,甚至站在一块儿都能有一样的韵律。他们身 上,总是不经意就能擦出火花来。他们有过五分钟临时的恋情,有过陌生的吻,有过难掩怒火的争吵,有过绵绵的相互欣赏,有过举步维艰的失落,也有过兴奋愉快 的缠绵悱恻。但那种爱并不柔软如天鹅绒,也不像许多电影里轰轰烈烈,然而正是这种温暖的感觉,才会像冬日的暖气那般包围你,然后慢慢融化你。

既然是片名都叫尼克与诺拉的“无限乐谱”,本作的原声也是不得不提的。其中每一首歌都是一个细小的故事,有激情有伤感,有抒情有快乐。且不说首首歌曲都契合电影情节出现在最该出现的地方,就是这张专辑单独放出来,也是非常悦耳娱情的。

作为《尼克与诺拉》的小弟弟(影片评价与上映影院数都不如《尼克与诺拉》)的《如何众叛亲离》到底怎么样呢,为什么拥有更高“配置”的演员表,却没有得到相应高的评价 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虽然《如何众叛亲离》足足多出20分钟片长,但是精华其实都收录在里预告片里了。没错,虽然预告片没有叙述完整的故事,但最最搞笑 的场景基本都收录了,除了部分恶俗(又见恶俗!)的笑点。不过不恶俗怎么行,这可是R级电影!

《如何众叛亲离》的故事也远远没有《尼克与诺拉》描写的细致丰富。你甚至会感觉整个电影就是仅仅用了龙骨把笑点串起来,置于“船舷”、“船桨”等物件是否存在,就需要打上一个大问号了!

和西蒙·佩吉(Simon Pegg)的上部电影《肥仔快跑》(Run Fat Boy Run)一样,这部《如何众叛亲离》整篇能期待的也就只有西蒙的喜剧表演以及梅根·福克斯(Megan Fox)的火辣身材了。西蒙·佩吉我还是比较喜欢的,毕竟《僵尸肖恩》和《热血警探》都好玩又好看,因此我相信这部喜剧他也能表现好;而他确实做到了,虽 然还是那么痴痴的,但起码仍然很搞笑。反观克尔斯腾·邓斯特(Kristen Dunst),她在片中则完全没有发挥,甚至连花瓶都算不上(被福克斯抢走风光啦)。而梅根·福克斯呢,也除了抢走“蜘蛛女”的风头秀秀让人大饱眼福的身 材,就没有什么关键作用了,而且还在最风光的时候被男主角Sidney Young(西蒙·佩吉扮演)“背后插一刀”。

值得留意的是,这部电影出自是托比·扬(Toby Young)的自传体小说,所以男主角与小说作者同姓;其次,继《肥仔快跑》之后,西蒙·佩吉再度与桑迪·牛顿(Thandie Newton)合作,虽然后者只是在这部电影里客串客串而已,不过她扮演的,可是她自己哦。

在情节上《如何众叛亲离》显得“大大咧咧”、没有太大说服力,不过OST我觉得和《尼克与诺拉》同样出彩。由于收录有英国著名歌手Duffy的全新歌曲“Enough Love”,以及有The Killers等大牌音乐人/团倾力加盟,这张OST还是很不错的。

虽然《如何众叛亲离》有很多不足,但它在影院也赢得了观众不少笑声,因此说《如何众叛亲离》颇具喜感也是中肯的。不过在笑过之后能获得更多观众的好感的,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尼克与诺拉》。这也是为什么《尼克与诺拉》是大哥,《如何众叛亲离》是小弟啦。

2008年9月28日星期日

Eagle Eye: E世代的阴谋论

为什么每到我要看电影的日子老天就开始哭泣?今天由于上午有事去市中心,到Mall也非常早。出去转了一大圈还是提前50分钟进了电影院,没有悬念的霸占到最好的位置坐下。

电影开始半小时之前,屏幕上是没有投影的,只有一个男人的声音不停的介绍唱片,并且大部分是与电影相关的。离《鹰眼》开演三十分钟,屏幕上终于出现了“雷加尔影院新片速递”(Regal First Look,雷加尔是全球最大的电影放映商---编者注)。还是简要提一下这“速递”的内容吧,首先是Gwen Stefani老公Gavin Rossdale的MV——《Love Remains The Same》。为什么会是这首歌?因为《罗丹岛之恋》(Nights in Rodanthe)将它作为主题曲之一,MV中也嵌入了电影画面(基本是预告片中出现过的),这首歌还比较好听。第二个是重点,《换子疑云》(Changeling)的一个小特辑。简单采访了茱莉和伊斯特伍德,同时新增了不少预告片里没有的画面。

广告方面,《教父》的蓝光仍然很吸引我。上次还漏掉说马丁-斯科尔斯与刚刚在艾美奖上大放异彩的剧集《我为喜剧狂》(30 Rock)制片、编剧、演员三位合体的蒂娜-菲(Tina Fey)拍摄的美国运通银行卡广告,也很值得一看。最后可口可乐零度与007联袂主演的广告也在大银幕上秀了一把,我倒是越来越喜欢这首主题曲了。

Eagle Eye 鹰眼


Regal Cinemas Carousel Mall Stadium 17
09/26/08 12:50 P.M. DLP
上座率:15%-20% (共256个座位)

Trailers 预告片
- Bedtime Story 睡前故事:观众有说有笑
- Max Payne 马克思·佩恩: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能说话不能动
- Soloist 独奏者:极少人在议论
- Quantum of Solace 007大破量子危机(汗一下国内这译名):部分观众议论

My Rating: B

影 片上映之前我一直对官方网站没有实质内容不满,虽说后来勉强有三张壁纸可以下载,但是也不是特别好看。也许深受《蝙蝠侠6:暗夜骑士》广告营销策略的启 发,神神秘秘的官方网站终于在九月有了一项新的宣传活动:只要你在美国,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一分钟之内将会接到神秘的电话,指导你下一步需要做什么(就 像这部电影里的情节一样),整个过程大概需要十来分钟。而据大部分参加者的正面反映来看,宣传效果应该不错。后来又出现了网站互动宣传,我从体验页面登入 我的Facebook账户,然后按照那个男声的要求完成任务,最后得到了三支影片小片段。需要提示的是,做这个任务是有部分剧透的,大家慎重考虑。

正片一小时五十八分钟,部分观众可能会稍嫌剧情过长。我已经习惯长度两小时及以上的电影了,如果一部新片只有一小时三十分钟长,那么我总会留下剧情不够丰富、表演不够饱满,甚至有那么一点不划算的想法。当然,两周前的《阅后即焚》除外,那部电影虽短,剧情铺述却很明晰。

说到电影时长的问题,在高潮起伏的设置上就很显然要与稍短的影片区别开来。以前的经典电影多是由小高潮到大高潮再到结束,而现在的电影,包括《鹰眼》在内,都会设置多个高潮。这样的好处是,剧情总是高低起伏,不会出现《哈利波特5》那样的主旋律。

希安-拉博夫(Shia LaBeouf),这个好莱坞响当当的新名字,这个已经红到在洛杉矶某小店买一瓶纯净水也会被八卦网站报道的男孩,在受斯皮尔伯格提携乘着《变形金刚》 一飞冲天之后,简直就是一发不可收拾。他不仅很轻松的出现在最新一集《夺宝奇兵》,并且很有可能成为下一集的红花,而哈里森-福特则退居二线当绿叶陪衬。 明年的《变形金刚2》不知又会为希安的简历添上怎样浓重的一笔。即便是参与中小成本的惊悚电影《后窗惊魂》,他也能变成票房黑马,稳坐票房冠军三周之久; 也因此,促成了希安与《后窗惊魂》导演D.J. Caruso的第二次合作——就是本部《鹰眼》。他们还将有第三次合作,《世上最后一个男人》,目前正在剧本修改阶段。

说 希安是哈里森-福特第二也不是没有根据的。福特伯伯坐拥两大经典加赚钱系列,分别是《星球大战》与《印第安纳琼斯》,当然也拍不少其他动作电影,如大家熟 知的《空军一号》、《燃眉追击》、《亡命天涯》等,虽然他的作品有好有坏,但动作英雄这个桂冠是被他拿定了;再看看希安,目前他也占据了两个极其赚钱的商 业系列——《夺宝奇兵》及《变形金刚》,而且在《圣徒指南》之后他接下的就几乎全是动作电影了。再加上两人都非常受欢迎,嗯,好好干,再熬几年说不定新一 代的动作天王就能出山了。

好,回来说这部影片。我们的男主角Jerry Shaw(由希安扮演),是个不知是幸运还是倒霉的从斯坦福大学辍学的大男孩——确实是大男孩,就算他留着络腮胡,脸蛋也流露出稚气的气息,所以导演也将 他的岁数设置在22到23岁。不过这么一来,就有一个问题产生了:女主角是一个已经离婚并有一个孩子的母亲,他们之间会擦出火花么?哎,不好意思,答案是 Nooooo。就算结尾米歇尔-莫娜汉(Michelle Monaghan)饰演的Rachel Holloman将脸蛋凑了过去(当时全场,特别是女性观众们大惊),嘴唇还是只留在了希安的脸颊上(观众无语)。缺少了爱情成分,本片在吸引年轻人方面 不得不打一笔折扣,不过其实也不见得只有年轻人才喜欢恩恩爱爱的言情场面吧,那些惊呼的女士们似乎也不年轻了,呵呵。可这么一点缺失,却让我觉得影片总少 了些什么似的。

纵然这只是部不折不扣的秋季商业动作电影,希安在其中也有小施演技。虽然只有那么少 少的一个瞬间,但他的眼泪也算用对了地方(不过我不是在说他适合那些用情丰富的独立小制作哦,我还是觉得他适合动作电影)。而本部电影的剧情实际上挺老 套,特别是当我知道电话里面的“她”是谁之后,完全可以让人想起近年的一部商业动作大片——当然,是跟高科技有关的。想想看,要是没有进化到E世代,大街 上会有那么多摄像头、手机能被监听么,网络能被随意控制、电脑能辨别唇语么,甚至能通过说话的声波引起咖啡波面振荡分析出说话内容么?

Rachel,她深爱的孩子被作为要挟,而被命令与Jerry Shaw一起完成一个接一个的任务。要是你觉得她只是导演安排的为了达成必须有一个女主角的指标,也许你要再想想了。电影的前半部分我一直觉得她简直就是 以此目的出现的,但是到了后面,编剧还是给了她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委婉的用一个比方——“刺杀希特勒”。即便如此,剧中人物的重要性仍然是Jerry排 第一的,以至于最后他甚至能死而复生(?!) 说实话当我看到Jerry“死”的时候,我是非常震撼的,那种美国英雄主义油然而生,谁知道接下来就无语了,你能想象《十面埋伏》里章子怡饰演的那个角色么,在这里,新的小强诞生了!这个结局完全没有了威慑力,明摆是给大家端上一盘无色无味的团圆菜嘛。

作为秋季电影,影片的火爆程度是够味儿的。虽然没有爆破专家迈克尔-贝那么大气,可隧道里的飞机汽车追逐战也是很具观赏性的。前面也提到我们生活在E世 代,因此影片中高科技的运用也显得潮味十足。片中还有个场景是广阔的平原,一片金黄,两个巨大的高压电线塔并排矗立,非常有《七宗罪》结尾时的画面感。这 时也有一个人开着车送东西过来,不知道是否是导演在大卫-芬奇的经典致敬哩。

最后说说剧情,毕竟这是个怎么也避不开的话题。从预告片我们就能得知Jerry从一开始就表明自己是无辜的,是被人设置圈套陷害 的,Rachel也很清白,但是为什么他们偏偏被选定了呢,而那个声音又是谁?更主要的是:这是怎样一个圈套呢?比利-鲍勃-松顿(Billy Bob Thornton)饰演的FBI与罗萨里奥-道森(Rosario Dawson)饰演的空军Zoe是这个圈套的幕后主使吗,抑或他们也是受害者?套用新007里面M女士的一个问句:“他们到底是什么组织?”不过~ 就算这个剧情再老套,我也不能泄露天机啊!

对我而言,我欣赏《鹰眼》的火爆刺激,无论是听觉上还是视觉上,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暑期大片结束后的空白期;加上也比较看好希安这块料,所以除去不满缺少爱情戏以及结尾的处理,我整体还是比较满意的。至少,它对得起我买这张票!

2008年9月26日星期五

最近那些我想写写的电影

 
 
1. The Life Before Her Eyes
 
 
(美国版海报,我觉得很不好看)
 

一个奇怪的英文名,使得它的中文名也不好翻译。就叫它《眼前的生活》吧。

去年冬天我被它的(先行)预告片迷住了,美不胜收的画面与流转动听的音乐配合得如此默契,我来来回回看了好多遍。后来终于看到了全片,发现画面与音乐竟然真是如斯充满魅力,完全没有让我失望;而剧情,也让我若有所思。虽然它有漏洞,行进得也缓慢,但是结局却足够让我心怀感触,生出无可奈何的慨叹。而且妙的是,它可以做两种方式理解,而且每一种,都(大致)讲得通,更会引出不同的感伤。

除去剧情,这部电影让我难忘还有那些色彩斑斓的娇艳花朵,如花朵般灿烂的青春年华,那片整齐树立在青葱草地上洁白耀眼的小小十字架,以及在结局揭晓后那一种莫名的凄美。从绚烂盛放的片头开始,到最后影片结束,“花”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也难怪本片原名叫“In Bloom”(盛放);而许久未闻的詹姆斯·霍纳配乐,也惊喜的浮现在耳旁。霍纳很适合这样的配乐,美丽忧伤又源远流长,不得不说是整片的亮点之一。

两位主角,乌玛·瑟曼与伊万·雷切尔·伍德的表演也很棒。特别是后者,青春靓丽充满活力,也真实的展现出了那些青春期的不羁,迷茫,苦恼,歇斯底里,与绝望。

当然看完全片,也就能理解这个有些奇怪的片名了。“眼前的生活”……?对……

My Rating:   7/10
 
(美国版海报2,我很满意) 
 
(韩国版海报,还是用的原名“In Bloom”,很好看) 

剧情简介:

随着大学校园枪击案15周年纪念日日趋临近,戴安对自己貌似完美的生活,甚至自己的理智日生疑问。因为在那场惨剧中,曾经最好的朋友为救她而失去了生命。随着如今的戴安对过去越来越无法释怀和年轻的戴安越来越接近那致命的一天,一个秘密也渐渐浮出水面……

先行预告:
 
 
 
 

2. Wicker Park
 
(美国版海报,很庸俗的使用情欲作为卖点……) 
 
(韩国版海报,设计要妙得多) 
 

我高中时非常想看的一部电影,因为它的剧情介绍已经故弄玄虚到一种境界了,试想,女友突然神秘的人间蒸发,两年后当你终于忘记她开始新生活,却有一个和她几乎一模一样的女人与你产生交集:同样的香水,同样的鞋码,同样的喜好,而且更要命的是她似乎和消失了的女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于是我就一直心怀观看本片的愿望,好多年过去了,仍然充满期待。然而,我的期待却完全落空了。是的,我失望,很失望。

本来以为这样的剧情,可以讲出好曲折好阴险好最后一刻抖出巨大包袱的故事,比如前女友是来利用男主角的啦,或者说后来出现的女孩其实把前女友杀掉了啊,或者前女友只是男主角想象出来的啊,或者…… 结果本片只是一部完完全全的纯情片,纯得不得了,而且还只是个最简单的三(或者四)角恋故事罢了。

而且故事结束得很仓促,虽然结局那个漫长的慢动作配抒情歌曲的“圆满”镜头把它显得似乎很圆满。可我看到这里却再也忍不住叹气了。其实这个故事本来也许不会留下如此烂的印象,但是很遗憾它和我自己导演的那出差太多了。

本片与我的惟一收获,就是发现The Scientist (by Coldpaly)很好听。还有,我以后要慎看这些好多年前就念念不忘的电影了,它们还是活在我的记忆里才美好。

My Rating:   3.5/10
 
 

3. Scoop 
 
(美国版海报,好看) 
 
(法国版海报,也好看) 
 
  
(韩国版,设计得就像是浪漫爱情喜剧…… 但是设计得好看啊,很好看!) 
 
 
《独家新闻》也是我一直想看而没有看的影片,但是它却合乎我的预期,甚至还有不少小惊喜。

不要被它的海报迷惑,这真的是一部很荒诞很有喜感的影片,我看得乐呵呵的。从一直阴魂不散的记者(竟然是伊安·迈克肖演的,一听他的声音我就想起《功夫熊猫》里的雪豹了),到胸大无脑,很傻很天真,还自以为聪明的女大学生,到口吃得让人忍无可忍的魔术师,还有那个风度翩翩,也自作聪明的贵族公子,他们之间的小火花绽放了不少。总之这个故事很简单,人物关系很明了,大家都很傻(伍迪·艾伦扮演的口吃魔术师还有着让人想抽他的魅力,注意他的动作,语言,还有那些该死的小魔术吧),最后编织出一个世界很美好的电影。

不过《独家新闻》作为伍迪·艾伦的喜剧,还是不够好的。而且整片我看来很像是玩票,也许是他拍完《赛末点》后的修整吧。当然女主角还是他的斯佳丽·琼安森;而男主角是休·杰克曼。(!!!)

不要想太多,静心来享受一下,你会在傻乎乎又认真的一群人中找到开心的。

My Rating:   6/10
 
 

4. Far From Heaven
 
(美国版海报,还是不错) 
 
(韩国版#1,很美#1) 
 
(韩国版#2,很美#2) 
 

《远离天堂》同样是我一直就想看的电影,从高中起就想看。但是直到我大学买了碟,还是一直没看。前天终于看了,感受只有一个字:Marvelous !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它都是趋于完美的;剧情有点“50年代绝望主妇”的感觉,关于中产阶级的故事讲得触动人心;它不但还原出当时的社会与人们的心态,而且以主角的经历发散开来,暗示整个时代,还有那些闪闪发光的小细节,让我觉得绝望而又真实;音乐从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心,很好听,也很与剧情相映生辉;服装也让人时光倒流,中产阶级的富足与风度徐徐展开,他们暗潮汹涌的真实自我也在雅致的服饰,优雅的举止,彬彬有礼的容颜下蠢蠢欲动;还有摄影,摄影!太美了,太美了!葱翠的住宅后园,落叶曼舞的台阶,散曼阳光的树林,深秋的黄叶,一切似乎都有了生命,烘托着这个令人唏嘘的故事从圆满走向崩溃,从希望走向绝望,从心怀感触走向寂寞落幕,从高潮走向那个必然,无可奈何,无法更改的无言结局。

而很巧的是,看完后一查,发现这片入围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摄影”、“最佳配乐”与“最佳女主角”。

朱利安·摩尔的表演是点睛之笔。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看到一个演员,可以演得这么好了。她的隐忍与希望,还有那段似有似无的情愫,都被丝丝入扣地展示出来,从她充满关爱的热切眼神,绝望的眼帘下垂,或者微微一动的嘴角,强忍委屈的谎言,或者释放的大哭,期待的问讯,或者那无言的分别与默默的离开。我甚至要开始思考2002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颁给妮可·基德曼是否真是正确的;要是她没在《时时刻刻》里扮丑,没有成为深受同情的“被抛弃妻子”,也许朱利安·摩尔就能拿到早就该收获的奥斯卡了吧?

两位男配角也很出色,不过丹尼斯·海斯伯特扮演的黑人园丁比丹尼斯·奎德扮演的老公要更出彩一些,一来因为老公这个角色不如园丁丰富立体,二来奎德能发挥演技的场合不如海斯伯特多,难度也不如他深。

那些天堂般的日子,也会在瞬间崩溃;即使用尽力气弥补,得来的也只是一个繁华散尽的结局;这是命运的戏弄,也是那时社会的现实。它能为你创造出天堂般的生活,也能用那所谓的社会价值摧毁它。《远离天堂》是我近期看过最好的电影,我很喜欢。

My Rating:   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