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3日星期二
《对话尼克松》: 从舞台到银幕的胜败对话
《澳大利亚》:不悲壮的战争,不曲折的爱情
11/26/08 Wednesday2:50PM
上座率:40% (约80席座位)
Trailers片前预告
Earth 地球: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纪录片的预告片,感觉相当好。当然,感觉不错的也有在座的各位观众。
TheInternational 跨国银行:虽然是新预告片,但是观众并无多大激情。
BrideWars 新娘大战:观众反应很不错,收效颇好。
MarleyAnd Me 马利与我:前排的老人家啊,您不要笑得前俯后仰啊,万一有个闪失不好啊。
MyRating: B
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今年绝对是流年不利,暑期大片纷纷沉没,秋季档的救世之作也未达预期,于是公司上上下下都将最后的希望押宝在了大制作大排场的《澳大利亚》上面。这部集澳大利亚本土国宝双星──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与休·杰克曼(Hugh Jackman)的影片不仅制作经费财大气粗,更大胆以国家名字命名,导演巴兹·鲁尔曼(Baz Luhrmann)甚至将它誉为现代版《乱世佳人》。这部影片对于福克斯来说,不仅有指引公司走出赔本阴霾的艰巨任务,也肩负着在奥斯卡上(哪怕只是在技术单元)有所建树的重要使命。
那么,影片的资质到底如何?妮可会坚守她票房毒药的宝座吗?《澳大利亚》能剑指小金人最佳摄影与最佳服装吗?或许下面的文字会给你一些暗示。
《澳大利亚》片长2小时45分钟,几乎是一部普通电影两倍;而即使作为一部史诗级影片,165分钟也能蕴含太多繁杂的信息量,因此想要调动当今越来越难以伺候的观众情绪,就是本片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于是导演没有安排常常出现在爱情片中的三角甚至多角恋,再有剧情上也浅白简单,让观众阅后即懂;更为简明的是电影结构上隐约形成了“上下两部”的态势──这一方面确实有助于剧情的讲述,另一方面也使故事有了更好的过渡,不会让观众觉得烦闷。因此,在“长而不腻”上,巴兹·鲁尔曼是做得较为成功的。
故事讲述 1939年,一位年轻的英格兰女士继承了另一块大陆上相当于如今美国马里兰州大小的一片农场,那里居住着“失窃的一代”(也译作“被偷走的一代”),而这块大陆,被白人称之为“澳大利亚”!
(母爱的伟大:Sarah奋力奔向自己的孩子Nullah)
Lady Sarah Ashley(妮可·基德曼饰)来到遥远的澳大利亚,来到自己的农场──Faraway Downs,同时邂逅了英俊狂野的澳洲牛仔Drover(休·杰克曼饰)。这段邂逅得和女性观众详述:虽然妮可饰演的是一位淑女,但是再保守的淑女在刚刚荣登《人物》杂志全球第一性感的休·杰克曼的面前也无法坐怀不乱。而在目睹休狂秀肌肉的半裸沐浴后,淑女也溃得一败涂地……这个片段应该是最吸引女性观众的砝码了吧。
(迷倒女性观众的《People》年度最性感男人)
后来Sarah遇到一个原住民与白人所生的孩子──Nullah(这就是所谓“失窃的一代”。他们指从二十世纪初到七十年代,被政府强制与亲生父母分开,寄宿白人家庭,学习白人的语言文化的原住民孩子。)莎拉一行人决定重振在牧牛大亨King Carney的强压下逐渐没落的农场,于是他们赶着牛群远征Darwin(澳大利亚北部一城市)。而在一片荒漠中穿行也不是想象中那么乏味无趣,觊觎农场已久,也是King Carney部下的坏蛋Fletcher为他们的迁徙设置了大难题;当然Sarah与Drover总有办法渡过难关,而且他们的亲密程度也与日俱增──毕竟是一部爱情史诗嘛,怎么能少得了英雄美女的卿卿我我呢?
(Sarah以华美的旗袍惊艳具有中国特色的宴会)
Sarah没有让King Carney的垄断得逞,并在一次关爱儿童的宴会上以一袭改良款华丽旗袍惊艳四座,深深俘获Drover的心。此时难得的雨滴更是为他们的深吻缔造出全片最浪漫的片段,于是《澳大利亚》“上部”就圆满的告一段落。
(国宝级雨中激吻:唯美、浪漫。)
连接“上下”两部、起承接作用的,是一段澳大利亚的绝美风光片。千万不要以为放映师放错了拷贝,误拿了某某纪录片。我们姑且认为这一段是导演让观众调整心情、进入更为残酷的“下部”的过渡品,而不是一味炫耀澳大利亚自然美景的免费广告。
不用想,后半段是围绕日本对Darwin的偷袭展开。继偷袭珍珠港之后,穷凶极恶的日军再次将魔爪伸向了南半球的澳洲。此时,对爱恋中的两位主角来说,Nullah已经俨然成为他们自己的孩子。而三人的被迫分离,也注定了他们要在日军的狂轰乱炸之后开始相互找寻。找寻所要表达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牵挂,是男人对女人的担心,是女人对男人的思念,是孩子对父母的想念……
虽然《澳大利亚》有这么宏大的一个框架,但是作为欲与经典史诗电影比肩的作品,它还是弱了很多。
首当其冲的是剧情装模作样的气势恢宏,这应该是由于电影的定位所致。电影花了不少特效制作的大场面来烘托气氛,可惜的是这些特技假的令人伤心,而且前半段一个阻止疯狂牛群踩踏Nullah的片段显得奇幻而滑稽,完全衬托不出气氛。后半段虽然有一些还算火爆的爆炸场景,但是它们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本来日军的轰炸是一场大灾难,但带给观众的感觉就跟经历一次汽车炸弹差不多, 对战争的渲染明显不够, 无疑削减了不少“史诗”的程度。同时剧情一再为两位主角的爱情故事铺垫,可遗憾的是这段感情纵使有那么一点小波折,但仍然一帆风顺。只是缺乏不曲折的爱情,影片的史诗感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母亲Sarah与儿子Nullah亲密无间)
其 次,不管导演期望剧情浅显到何种程度,至少应该保证情感处理得严谨吧。然而电影中段,主角情侣因为一个小插曲就分离了,而如果没有日军的侵袭,他们就将永 远不在一起了。这个段落导演处理得尤其马虎,不但剧情的张力不够,而且情感的转变也很不真实。当然,这也许是剧本的不力造成的,但细节决定成败,既然是一 部标榜史诗的电影,要达到史诗级别,就得在各个方面都下功夫。
另外,配乐对于这样一部需要大量情感烘托的电影来说也是尤为关键的。不幸地是,本片的配乐惟有少数几段能激起观众的情绪,整体的配乐都太中规中矩,没有让人耳前一亮的片段出现,仅有片尾埃尔顿·约翰(Elton John)演唱的主题曲表现还不错。
更为重要的是(也是与票房关系莫大的一个因素),《澳大利亚》实在太过“澳大利亚”了。除去叱诧好莱坞的两位明星以及电影中反复吟唱的《Over The Rainbow》,影片再也找不到能引起美国观众共鸣的因素。“失窃的一代”?没有听说过;日军偷袭Darwin?“不是珍珠港么”;牧牛生活?也只是看上去有点意思罢了。而企盼两位主角有绝佳表现的观众也最好放低要求──两位这次的演技,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让您满意。
但这并不是说《澳大利亚》一无是处,绝美的摄影是绝对值得称赞的。而虚假的特效也有一种特殊的效果,那就是用“肉眼”看去,你能明显感觉到特效的“假”,但是这种“假”好似幻境,反倒与唯美的摄影搭配得异常和谐。甚至在很多时候,《澳大利亚》的每一帧都是一副精美的壁画。
(影片中时时刻刻散发出类似此图所具有的美感)
服装也是《澳大利亚》不可忽视的强项。无论是妮可美轮美奂的衣物(特别是两款红色改良版旗袍),还是突显休·杰克曼强壮身材的一套套戏服,不但完美契合两位主角的气质,也在不遗余力地将《澳大利亚》的画面往“完美”上推进。虽然现在就说《澳大利亚》能获得最佳摄影与最佳服装设计还为时过早,不过笔者以为获取这两项的提名,那简直是板上钉钉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实际有三个结局。除了影院版圆满结局以及将要收录在计划发行的蓝光及DVD中的悲伤版结局,至于另外一个,目前仍处于保密阶段。笔者猜想悲伤版的结局应该会好一些,因为它还能让《澳大利亚》稍微找到点史诗的影子。
《澳大利亚》是一艘巨型邮轮,也许它没能建造的如泰坦尼克那般豪华,但是瘦死骆驼比马大,它仍然是一部值得消磨时光的商业电影──只要您不介意那得消磨您两小时四十五分钟。
《闪电狗》:迪士尼单枪赴会,闪电狗仍称英雄
要不是因为3D,也许我就与《闪电狗》擦肩而过了。在国内未能体验过一次3D商业电影,实感遗憾;于是当电影场次信息出来的时候,我就决定还是要去体验一次,虽然是缺少皮克斯的迪士尼电脑动画。
(感觉非常塞斯·罗根的海报,虽然单一,却不乏喜感)
本 周影院张贴新海报只有《怪物大战外星人 Monsters vs. Aliens》一张,整个画面上也仅仅有塞斯·罗根(Seth Rogan)配音的蓝色粘粘衰人一只,不过总觉得颇具喜感。大型纸板海报有即将在圣诞节大范围上映的《本杰明·巴顿奇事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同天上映的《睡前故事 Bedtime Stories》、前一周上映的《应声虫 Yes Man》、《浪漫鼠德佩罗 The Tale of Despereaux》以及还在包装盒里面(未展示)的《墨水心 Inkheart》。
Bolt 3D 闪电狗
11/22/08 Saturday 2:00PM
上座率:40-45% (共256席座位)
Trailers 片前预告
魔鬼山 Race to Witch Mountain: 观众反应不大
粉红豹2 The Pink Panther 2: 成人观众反响很好,至于小朋友们,他们观影真的很安静。
(以下部分请佩戴好3D眼镜观看,yes,包括预告片)
卡罗兰 Coraline: 虽然3D的表现形式很好,但是我觉得观众的议论声感叹声更多的是因为刚刚戴上3D眼镜的新鲜感。
冰河世纪3:恐龙的黎明 Ice Age: Dawn of the Dinosaurs: 再次,成人观众乐翻天。
My Grade: B+
又一次坐在了欢乐的孩子中间,当然第一次观看3D电影的我也非常快乐,甚至有点激动的感觉。当影院大银幕上通过几个炫耀式的3D立体片段提示“请佩戴好Real D眼镜”的时候,我感觉身上的鸡皮疙瘩已经站立起来了。
说 到3D立体电影,目前影院普遍采用两台DLP投影仪投影的偏振3D技术(也可以称作波的极化原理),佩戴镜片颜色偏暗灰色的3D眼镜后,左眼只能看到其中 一台投影仪投影出来的左图像,右眼只能观看到来自另外一台投影机的右图像,两个不同视点的图像传递到大脑,形成视差,从而造成了视觉景深。具体信息可以利 用Google查到。运用此技术的3D眼镜造价也很低(今天Professor的课上专门有说3D成像,他说这个眼镜成本大约为几十美分),可回收亦可带 走。鉴于是第一次体验,于是我决定带走这幅眼镜以作纪念。
(Real D眼镜近照)
OK,我们来看看迪士尼是怎样讲述这个故事的。(涉及预告片级剧透)
从 前有一只叫做Bolt的小狗(约翰·特拉沃塔John Travolta为其献声),他因为被“科学怪人”改造,得到了许多不可思议的超能力,他就是所谓的闪电零零狗。对于自己的超能力,闪电狗可是如数家珍: 力大无比,铜墙铁壁,卓越的跳跃能力,光一般的速度,高能量眼睛射线,以及整个宇宙最强力最恐怖的super-bark(超级犬吠)。只可惜这一切只是广 受欢迎的电视节目,更可怜的是他自打出生一来一直被蒙在鼓里。不过这丝毫不妨碍他与自己的搭档——少女红星Penny(迪士尼一手打造最红最紫青少年偶像 卖力·晒肉丝Miley Cyrus配音)的真挚感情。
(闪电零零狗与他的好搭档正在拍戏现场)
谁 知一个小小的意外,闪电零零狗被迫送到了陌生的NYC,但是他誓死也要回到Penny身边,于是他开始了从纽约到洛杉矶的穿越美国之旅。一路上他不仅结识 了爱耍小聪明的黑猫大姐大Mittens,更得到了可爱爆棚的忠实仓鼠粉丝Rhino的大力支持。有了他们的存在,这段漫漫公路历程自然显得格外轻松。
(寻找Penny的旅程快乐而又“刺激”)
旅 途中有一段黑猫女侠教Bolt卖乖求食物尤其搞笑。一方面引得观众会心一笑,另一方面为观众赢得一个超级大活宝——仓鼠Rhino。随着旅程的推进,一些 感情的铺垫时不时被注入到故事当中。如解救被抓走的黑猫Mittens,黑猫教授Bolt认识现实生活的真谛(似乎有点夸张,嘿嘿),一行人的无忧无虑的 嬉戏玩耍等,这些都是感情升华所需要的催化剂。当然最感人也是最主要的还要数Bolt与Penny的感情了。剧情的高潮部分,在John Powell谱写的曲子烘托下,这段真挚的情谊简直如潮水一般涌袭心头。瑕不掩瑜,这段感情的涌现直截点明了此次迪士尼单枪匹马作战仍能成功的因素。
(可爱的小家伙)
配 角依然很出彩!开场有两只出演同一电视的明星猫。他们调侃还蒙在鼓里的Bolt的语气十分搞笑;相信看过电影上映前的片段的观众还记得有几只傻里傻气的鸽 子,虽然他们不能代表电影里面所有鸽子的光辉形象,但是,只要有鸽子的地方就有观众的阵阵欢笑。仔细看,后面出现的鸽子有提到《海底总动员 Finding Nemo》的小尼莫(Nemo)哦!
(傻鸽子甲乙丙!)
《闪 电狗》的3D映画,无疑又是一个加分的环节。一来是观众体验上的新鲜感,二来是画面的表现上了一个档次。在影院看电影历来有看动画片一定要看DLP(数字 版)之说(在没有IMAX和3D的情况下),加上3D效果造成的景深与视觉冲击,一定引得观众此起彼伏的激动。但是我个人认为,在旅程的Las Vegas(拉斯维加斯)那一段,对3D的“炫耀”不够。要知道拉斯维加斯是多么令人心潮澎湃的地方,这段制作得多炫目都不为过,不幸的是,这里留有一点 小遗憾。
(我们的目标是LA!)
电 影中一共出现两首歌:一首由Jenny Lewis带来的非常清新的乡村歌曲——“Barking At The Moon”,非常契合公路之旅的感觉;另一首是结尾出现的Miley Cyrus和John Travolta合唱的流行味十足的“I Thought I Lost You”。平心而论,这两首歌都是不错的,无论是出现在电影当中还是单独聆听。
本片12月28日将在国内的3D影院上映,对迪士尼或者动画片有爱的朋友们一定不要错过。相信《闪电狗》在美国媒体的上乘的评价以及上映第二周周末票房反而上升的事实能赢得您的信任,我也相信您会喜欢闪电零零狗,爱上古怪可爱的仓鼠Rhino!
2008年11月22日星期六
《蕾切尔的婚礼》: 迷失, 救赎与找寻
《马达加斯加2》:走出纽约,非洲往事
影片从我们的主角“纽约之王”亚历克斯小时候开始讲起,他怎样意外的来到纽约(然后应该是第一部的内容);接下来他和他的伙伴们乘坐“四人帮”的飞机坠落到长颈鹿麦尔曼认为有40%可能是圣地亚哥(美国加州一城市)的非洲,开始了他们的新旅程。
长颈鹿麦尔曼一方面怀疑自己的生命苦短,另一方面仍然为该不该向河马格洛利亚表白而苦恼。知道什么是火上浇油吗?那就是格洛利亚在非洲找到了心仪并随之与 其坠入爱河的大河马Moto Moto(Will I Am配音)!直到干旱来临,古怪的Julien(萨莎-拜伦-科恩配音,我实在不知道他是什么动物,抱歉)借机想出了某个古怪荒谬的方法,才让长颈鹿和河 马之间的爱情之门逐渐打开。
当然,我们怎么能忘了最出众的“四人帮”呢!这支企鹅小分队在本集之中虽然不算特别张狂特别搞笑,但仍然十足抢戏,绝对是最佳的喜剧组合,更不用提他们“ 企鹅一出,谁与争锋”的架势~~ 说到这就得念叨念叨电影里戏份不少且雷人的老太婆。这个走路蹒跚迈着小碎步,靠假牙吃饭的老人家,动起武来简直容光焕发青春永驻,乍一看还以为是霹雳娇 娃,连亚历克斯也怕她三分。而亚历克斯不但与她在纽约巷战,到了非洲也未能逃脱其魔爪……此时配乐很滑稽的使用了《黄金三镖客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的经典一段,实在太搞,一下我就乐翻了。不过再凶悍的老太太遇见“会飞的企鹅”,也就高下立现。只需一招,“霹雳娇娃”就被扔飞老远。
《情色自拍》: 小电影拍出大感情
有了演员班子,总的有个导演啊,于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导演。有了导演拍电影总的有个响亮的名字啊。于是他们左想右想,精挑细选,最后挑选出《Star Whores 星球战荡妇》(之于《Star Wars》)。结果在淫荡猥琐的宣传照之后并没有得以开拍。大家伙正在失意时,Zack迸发出一个新的想法:《Swallow My Cockaccino 吞下我的XXX》。根据影片剧本(其实压根就没有剧情嘛)要求,Zack和Miri要演绎一场激情火爆的“缠绵”戏,本来他们保证不把感情带入其中,可是 他们真能做到吗?……然后温情的故事就开始了,一切变得那么俗套。
不过我觉得电影(指真实的电影,非戏中那部“电影”)的选角还是蛮对的。塞斯-罗根不用说俨然一副R级喜剧的模样,而现实中的伊丽莎白-班克斯(Miri 的饰演者)也是非常活泼的一个人,还比较符合剧中开放加放荡这个性格(Miri曾直白的给超人说:不要感谢我,上我!)。只是在剧中显得有点老,其实还是 很漂亮的。
2008年10月30日星期四
High School Musical 3: Senior Year: 青春的延续
前面就提到从《重回十七岁》的预告片开始,女粉丝们就毫不吝惜她们的分贝,就像谁的声音最大就能拥有他似的(不知道她们的男友做何感想,也许他们来看《歌 舞青春3》就是她们以分手相要挟的吧?哈哈)。所以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请一定要做好耳朵的保护措施,秘诀就是:密切注意扎克-埃夫隆的动作!小伙一耍帅, 就请在0.1秒后接受来自粉丝的狂轰滥炸。片中他更衣的时候更不得了……请务必用手堵住耳朵,否则耳膜就有被震破的危险!
好,继续回到电影上来。“小野猫队”再次“有惊无险”地一边歌唱一边进球得分,拿下了整场比赛。不过这次在欢声笑语的同时,要好的朋友、暧昧的情侣却不得 不思考毕业后的事情。而好不容易筹划了一出毕业舞会音乐剧作为纪念,也因为Gabriella被Stanford Univ.录取发生了变数。最后毕业舞会能圆满成功么,他们的未来到底怎样,还是留待大家自己品尝吧。
而剧终的人物,也都成大了。意外申请了Juilliard School的Troy不再是只懂篮球和儿女情长的小白脸,不知道怎么应对女友Gabriella的“Goodbye”以及自己将来选择的他,将所有郁闷 宣泄在了夜晚的舞台,却“不巧”被有心人看到。当然Troy有最足的戏份(这是绝对一定以及肯定的),反倒是女主角Gabriella曾经势均力敌的势态 不复存在,不过她仍然是那个心地善良貌若天仙(但我怎么觉得她越来越不漂亮了,粉丝们不要扔鸡蛋啊)的好同学。而我们的“女王”Sharpay还是很嫉妒 Gabriella总能得到最好的歌曲,为弄到乐谱不免略施心计支走Gabriella,以保证自己绝对是世界范围乃至宇宙中心舞台的第一美少女(她一点 也没变嘛)。最后被众多“心怀不轨”的粉丝怀疑是gay的Ryan也(再次)发挥出他在舞蹈编排方面的造诣,以至于我们要考虑是否需研讨到底是他是舞台女 王呢,还是他姐姐是?(汗!)
想当初我看第一部的时候,还是纯情少年一枚,惊讶于Gabriella和Sharpay的美轮美奂──特别是她们婀娜的身材以及纤细的小腿──令我禁不住 把第一部多看了几遍。而这电影俗归俗,还是挺能从中找到青春气息的;另外第一部的歌曲悦耳动听,又极具传唱潜质,所以《歌舞青春1》给我留下了非常良好的 印象。然后《歌舞青春2》稀里糊涂的就看过去了,它并没有延续第一部的经典,不过还好也算能看,而我压根儿也没多期望过什么。这次的第三部,作为迪士尼欲 “克死”《电锯惊魂5》的棋子,藉着“再次找到青春的感动”这个初衷(呃,貌似有些肉麻),我还是心怀小小的期待。而还好,还好,它也证实了自己没有让我 失望。
《歌舞青春3》情节的高低起伏延续了第一部的设置,也算是回归原点之作吧。这个系列总有个故事讲述模式:影片开始不久比较轻松,然后渐渐升温,后来出现意 外,进入低谷,接着开始励志,逐渐达到高潮,最后结束。在《歌舞青春3》中,食堂的团体舞蹈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而Evans姐弟的诙谐快歌以及 Gabrielle的郁闷必备曲也都保留了下来,就连结尾也又是一个集体操的大杂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观众仍然会买账。我赌《歌舞青春3》能击败《电锯 惊魂5》,哈哈。
2008年10月12日星期日
《谎言之躯》: 在中东的受虐日子
Body of Lies 谎言之躯

10/10/08 Friday 01:20pm
莱昂纳多就惨多了,不仅要渗透到中东,冒着生命危险去探这探那,还往往卷入交火事件当中。皮肉之苦还是小伤,差点变成两段那才是最恐怖的。当然这样卖命的 一个好处是上镜率及其高,哈哈。顺便说下实在不习惯马克·斯特朗(Mark Strong)饰演的约旦佬的名字——Hani,听起来像极了honey。
而题材呢…… 好像反恐这个名词一定要和中东挂上关系,电影80%的场景都在中东几个国家:约旦、卡塔尔、伊拉克、叙利亚以及阿联酋联邦。其实要是能减少一些中东国家的 场景我会更感兴趣一些,老是在这些除了沙子还是沙子的地方瞎转,几乎让人神经崩溃。所以当影片出现华盛顿和阿姆斯特丹的时候我真的是眼前一亮,可惜好景不 长,没多久我们的英雄Roger Ferris又回到这些美丽富饶(石油!!!)的土地上了。
当然他回到约旦也是有原因的。尽管这个原因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也许导演希望这段闪烁的爱情能为本片增添一点(哪怕是一丝)的看点,虽然为爱情戏添彩的 这个小女子根本没名气。不过也许本片主要的观众群只是男性观众,因此这个问题自然而然的就被忽略了。BTW,说起来本厅里看电影的真的全部是男性呢。
另外影片的高科技其实也只能算是一个噱头,也就是在传统枪战的基础上加入了远距离监控与指挥,并不会出现类似007那些先进科幻的武器。而那些期望通过如此前卫的作战指挥解决抓捕恐怖头号分子的朋友们也可以暂时放下幻想了,因为其实一切,都还是得靠计谋与安排才能达成最终的目的。片名中所说的“谎言”则是使得这些计谋与安排成功的必要因素,虽然用了这么文绉绉的词汇,但在电影中给人的感觉涵义并不深,仅仅是些小伎俩罢了(只是很不幸,Roger不仅卷入了这场随时可能丧命的任务中,他还被粘在“谎言”编织的网中,直到最后才侥幸逃脱)。
2008年10月5日星期日
Nick & Norah’s Infinite Playlist / How To Lose Friends & Alienate People: 喜剧胞弟!热闹翻倍?
Regal Cinemas Carousel Mall Stadium 17
Regal Cinemas Carousel Mall Stadium 17
再说到Nick和Norah……我是觉得他们很合拍的。他们不仅对音乐同样热爱,在对话、行动上也有一样的节奏,甚至站在一块儿都能有一样的韵律。他们身 上,总是不经意就能擦出火花来。他们有过五分钟临时的恋情,有过陌生的吻,有过难掩怒火的争吵,有过绵绵的相互欣赏,有过举步维艰的失落,也有过兴奋愉快 的缠绵悱恻。但那种爱并不柔软如天鹅绒,也不像许多电影里轰轰烈烈,然而正是这种温暖的感觉,才会像冬日的暖气那般包围你,然后慢慢融化你。
既然是片名都叫尼克与诺拉的“无限乐谱”,本作的原声也是不得不提的。其中每一首歌都是一个细小的故事,有激情有伤感,有抒情有快乐。且不说首首歌曲都契合电影情节出现在最该出现的地方,就是这张专辑单独放出来,也是非常悦耳娱情的。
而作为《尼克与诺拉》的小弟弟(影片评价与上映影院数都不如《尼克与诺拉》)的《如何众叛亲离》到底怎么样呢,为什么拥有更高“配置”的演员表,却没有得到相应高的评价 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虽然《如何众叛亲离》足足多出20分钟片长,但是精华其实都收录在里预告片里了。没错,虽然预告片没有叙述完整的故事,但最最搞笑 的场景基本都收录了,除了部分恶俗(又见恶俗!)的笑点。不过不恶俗怎么行,这可是R级电影!
《如何众叛亲离》的故事也远远没有《尼克与诺拉》描写的细致丰富。你甚至会感觉整个电影就是仅仅用了龙骨把笑点串起来,置于“船舷”、“船桨”等物件是否存在,就需要打上一个大问号了!
和西蒙·佩吉(Simon Pegg)的上部电影《肥仔快跑》(Run Fat Boy Run)一样,这部《如何众叛亲离》整篇能期待的也就只有西蒙的喜剧表演以及梅根·福克斯(Megan Fox)的火辣身材了。西蒙·佩吉我还是比较喜欢的,毕竟《僵尸肖恩》和《热血警探》都好玩又好看,因此我相信这部喜剧他也能表现好;而他确实做到了,虽 然还是那么痴痴的,但起码仍然很搞笑。反观克尔斯腾·邓斯特(Kristen Dunst),她在片中则完全没有发挥,甚至连花瓶都算不上(被福克斯抢走风光啦)。而梅根·福克斯呢,也除了抢走“蜘蛛女”的风头秀秀让人大饱眼福的身 材,就没有什么关键作用了,而且还在最风光的时候被男主角Sidney Young(西蒙·佩吉扮演)“背后插一刀”。
值得留意的是,这部电影出自是托比·扬(Toby Young)的自传体小说,所以男主角与小说作者同姓;其次,继《肥仔快跑》之后,西蒙·佩吉再度与桑迪·牛顿(Thandie Newton)合作,虽然后者只是在这部电影里客串客串而已,不过她扮演的,可是她自己哦。
2008年9月28日星期日
Eagle Eye: E世代的阴谋论
电影开始半小时之前,屏幕上是没有投影的,只有一个男人的声音不停的介绍唱片,并且大部分是与电影相关的。离《鹰眼》开演三十分钟,屏幕上终于出现了“雷加尔影院新片速递”(Regal First Look,雷加尔是全球最大的电影放映商---编者注)。还是简要提一下这“速递”的内容吧,首先是Gwen Stefani老公Gavin Rossdale的MV——《Love Remains The Same》。为什么会是这首歌?因为《罗丹岛之恋》(Nights in Rodanthe)将它作为主题曲之一,MV中也嵌入了电影画面(基本是预告片中出现过的),这首歌还比较好听。第二个是重点,《换子疑云》(Changeling)的一个小特辑。简单采访了茱莉和伊斯特伍德,同时新增了不少预告片里没有的画面。
广告方面,《教父》的蓝光仍然很吸引我。上次还漏掉说马丁-斯科尔斯与刚刚在艾美奖上大放异彩的剧集《我为喜剧狂》(30 Rock)制片、编剧、演员三位合体的蒂娜-菲(Tina Fey)拍摄的美国运通银行卡广告,也很值得一看。最后可口可乐零度与007联袂主演的广告也在大银幕上秀了一把,我倒是越来越喜欢这首主题曲了。
Eagle Eye 鹰眼

Rachel,她深爱的孩子被作为要挟,而被命令与Jerry Shaw一起完成一个接一个的任务。要是你觉得她只是导演安排的为了达成必须有一个女主角的指标,也许你要再想想了。电影的前半部分我一直觉得她简直就是 以此目的出现的,但是到了后面,编剧还是给了她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委婉的用一个比方——“刺杀希特勒”。即便如此,剧中人物的重要性仍然是Jerry排 第一的,以至于最后他甚至能死而复生(?!) 说实话当我看到Jerry“死”的时候,我是非常震撼的,那种美国英雄主义油然而生,谁知道接下来就无语了,你能想象《十面埋伏》里章子怡饰演的那个角色么,在这里,新的小强诞生了!这个结局完全没有了威慑力,明摆是给大家端上一盘无色无味的团圆菜嘛。
作为秋季电影,影片的火爆程度是够味儿的。虽然没有爆破专家迈克尔-贝那么大气,可隧道里的飞机汽车追逐战也是很具观赏性的。前面也提到我们生活在E世 代,因此影片中高科技的运用也显得潮味十足。片中还有个场景是广阔的平原,一片金黄,两个巨大的高压电线塔并排矗立,非常有《七宗罪》结尾时的画面感。这 时也有一个人开着车送东西过来,不知道是否是导演在大卫-芬奇的经典致敬哩。


